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蔣村正月民俗活動

發佈時間:2021-10-18 09:42:20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蔣村正月民俗活動自正月初一始,至二月初二結束,歷時一月;其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形式獨特,程式環環相扣,繁而有序。整個活動以兩方對壘的方式進行,對壘雙方互相爭勝,氣氛緊張熱烈。

(一)對壘方式

蔣村按歷史習慣分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個居住群落,村民也按居住方位分為相應的四個群體。正月民俗活動是在四門之間以對壘的方式展開的。按照世代沿襲的規矩,東門和西門對壘,南門和北門對壘。但四門不能同時對壘。兩方對壘時另外兩方作為對壘雙方的盟友各助一方。歷史約定東門和北門是盟友,西門和南門是盟友,在活動中,對壘雙方有自己的圖騰標誌,西門南門為龍,東門北門為虎。四門也有各自的稱謂,東門稱東府,西門稱西府,南門稱南府,北門稱北府。

(二)活動內容和程式

正月初一至初七、八,對壘雙方蠻鼓挑戰。

正月初八至十三,蠻鼓板對徵逐表演。

正月十四,對壘雙方報歪官。

正月十四、十五晚,對壘雙方分別出歪官,進行歪官戲表演。

正月十六、十七,雙方遊高照、栽高照。

正月十七、十八,雙方先後報春官。

正月十七、十八至二十一,雙方遊春官。春官每日早晚在永寧寺高照和佛像前降香兩次。

正月二十一,作為盟友的雙方綁好亭子抬至永寧寺前安放。

正月二十二、二十三早晨,雙方春官在永寧寺高照和佛像前上香念祭文。雙方各耍社火一天。

二月初二,雙方在永寧寺前各演一天大戲,以謝諸神並卸春官。

1、蠻鼓挑戰

蠻鼓,也叫催戰鼓。相傳是清朝康熙年間清軍征南名將蔣村人張起鳳帶回家鄉的戰鼓鼓調。據《周至縣至》記載,張起鳳,字儀庭,從軍擊台灣殘明政權,屢立戰功,遷提督誥封懷遠將軍。蠻鼓鼓調緊湊激昂,振奮人心,是對壘雙方的主要鼓調。這一鼓調在戶縣乃至關中地區僅此一家。

打蠻鼓也叫殺蠻鼓,是整個活動的發起階段。對壘雙方直接到對方街區打鼓挑戰,隊伍可大可小,甚至可單鼓獨鐃挑戰對方,雙方你來我往隊伍越來越大,直至配上車拉堂鼓、軍號、喇叭,擺出強大陣容,不分晝夜,連續鏖戰。至初七、八,雙方各設公署,推選鼓頭,統一指揮,對壘表演正式開始了。

2、蠻鼓板對徵逐表演

正式的對壘表演開始後,雙方都要組織本門族的文人學究撰對聯,寫在專制的木板上,高舉于表演隊伍之中。鄉人稱這種對聯叫板對子。板對以攻擊對方弘揚正氣為宗旨,或用歷史典故,或用嵌名指事形式,想方設法抬高自己,貶低挖苦諷刺對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愈演愈烈。雙方板對數目從開始的每次數副逐次增加,最多時多達50副。由於對聯內容不能重復,雙方文人異常緊張忙碌,為了及時應對對方出聯,各方都有專人在對方打探消息,抄錄對聯,快速通報本方文人。隨著對抗的激烈,雙方的表演次數也由每日兩次增加到三次四次,直至下半夜。

夜晚表演時雙方都要制做一副燈對子,高舉于表演對伍前端,其內容也是抬高自己,壓倒對方。對子是用木條製成比對聯稍大的方框,正面用紅紙寫對子糊上,兩側和後面糊白紙,中間點蠟燭;再配備一個摺扇形橫額,中間點蠟燭,下裝長柄以便手舉。其他板對每副前都有專人打上金瓜燈籠照明,對聯內容一目了然。

蠻鼓板對徵逐隊伍,要按固定路線在四門上表演,其陣容強大壯觀。前面是數十面旌旗組成的儀杖,後面是蠻鼓隊伍,板對燈籠居中。解放前儀杖旌旗為三角形,白布心子,藍火焰邊子,旗上畫有典故。東西南北內容不同,以抬高自己,壓倒對方的內容為主。如東門旗上畫的是《薛丁山征西》、《郭子儀單騎退回紇》;西門畫的是《劉備東吳招親》、《薛仁貴征東》;南門上畫《霍去病趕韃子》、《羅通掃北》;北門畫的是《馬援徵交趾》、《諸葛亮征南蠻七擒孟獲》等。九三年儀杖已演變成各色彩旗。板對徵逐期間的鼓隊陣容比挑戰階段更加壯觀,最前面以堂鼓領軍,兩面銅鑼、十幾面盤鼓、數十副鐃緊緊相隨,兩邊有軍號,喇叭伴奏。中間高舉的板對雖無聲色,卻是最激烈的智慧較量,常常在觀眾中引起巨大反響,以至數年後還有人津津樂道。

蠻鼓板對徵逐表演有著嚴格的規則,一是雙方不能面對面對壘。一方隊伍來到對方後,對方不能立刻回應,必須等到表演方表演完畢回到本門方可出發。二是無論板對內容多麼尖刻,雙方不能當面質問,只能用板對還擊。

3、報歪官

歪官是群眾創造的戲劇人物,號稱三軍總司令,是一個正面的軍事統帥形象,代表著本方的威武氣勢。在清代稱兵馬大元帥。由於在時代更替中,軍隊形像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形象,所以歪官的形象總是隨著時代而相應變化,清代是清軍將領形象,民國是國民軍將領形象,解放後是解放軍將領形象,稱謂也隨時代而不同。

歪官是由群眾推選的有威望有口才的人擔任。雙方選定歪官後首先要報歪官。先由報馬在村中主要街道騎馬跑三圈,通報群眾要報歪官了(報馬是一個反穿皮襖,頭帶盔帽的古代軍事信使形象)。然後由群眾扮演由6人組成的全副武裝的特派“部隊”贈送報單、任命狀和歪官將軍裝。當天下午,旌旗前導,板對隨後,對壘的一方和幫助的一方組成強大的鼓隊助威,前呼後擁著特派“部隊”向歪官府進發,全部儀杖達500米以上。到達歪官府貼上任命狀,送上報單,返回公署。

4、出歪官、歪官戲

報過官,當晚出歪官。出歪官是對壘雙方以戲劇化的軍事方式對對方進行征討。歪官出發前要召開誓師大會,宣讀聲討檄文。檄文往往戲稱對方為蠻賊倭寇,己方為正義之師,要大加討之,氣勢淩人。歪官出場後,身邊有參謀長相陪,身後有衛隊緊隨,全部騎高頭大馬(清代歪官騎牛,護衛步行)威武不可一世。歪官出征時協助著一方要出鼓隊助陣。歪官隊伍仍按蠻鼓板對的表演路線行進。板對、燈對、鑼鼓、儀杖,圍繞前後,燈籠火炬數以千計,遊行隊伍迤邐前進,真是萬家燈火,不夜春光,使元宵倍增色彩。

歪官隊伍每到一個什字口,都要停下來表演一段歪官戲。歪官戲的表演人物有三個:總司令(歪官)、參謀長、小丑。其表演模式是:總司令問話——來到什麼地方?參謀長答——來到×××什字(一般都是有針對性的虛構名稱)。總司令——宣當地領導或代表來見;參謀長傳話。然後小丑扮領導或代表上;參謀長問話(故意引導小丑自曝家醜);小丑根據本門各類醜聞醜事,改頭換面編成順口溜,快板或戲曲唱段或唸白進行表演(民國以前小丑出來當場表演,解放後小丑隱蔽在車上,用麥克風表演)丑角表演完畢,參謀長先對其斥責一番,然後請總司令訓話。總司令最後對當地民風進行批評指導。指導完畢,參謀長宣佈鳴鑼開道,進入下一個什字表演。歪官戲以農村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素材進行藝術創造和表演,極盡諷刺之能事,語言生動活潑,風趣幽默,深受群眾喜愛。歪官每到一個什字,群眾總是圍得人山人海。它對生活中的醜人醜事不道德行為以及幹部不正之風的辛辣諷刺入木三分,真正達到了斥惡習、正村風的作用。

歪官在村中游行一圈後,返回公署,當晚歪官即宣告退職。歪官戲有嚴格的規矩。一是對壘雙方只能各出一晚,特別是先出一方不能為了回擊後出一方的過分諷刺而第二次出官。二是無論如何挖苦諷刺,雙方都不能當面起鬨和責問。

5、遊高照栽高照

高照是伐一株直經20釐米以上,高20米的楊樹,最上端用人造柳絮裝飾起來,下邊是個方鬥子,上口徑120釐米,下口徑90釐米,書寫“風調雨順”四個大字(每面一個字)。再下邊是個大方鬥,上口徑200釐米,下口徑160釐米,書寫“國泰民安”四個大字。兩層鬥子,四角都插上各色彩旗,綴上紙花,畫上龍和虎(西南畫龍,東北畫虎)。

高照做好後,由二十多個青年人抬起來,在村內遊行,仍舊佐以旌旗,鑼鼓,板對。遊行結束,出東門,按照劃定的原始路線抬到村子東北角的永寧寺,栽在寺前。東西門對壘西門栽西邊,東門栽東邊;南北門對壘,南門栽西邊,北門栽東邊。

從栽高照開始,鑼鼓表演就不再打蠻鼓了,而變成了鼓調昂揚祥和的什樣景了。板對、旌旗堅持到底。板對的數目明顯減少,內容則針對不同階段的節目作出相應變化,不再揶揄奚落對方,而以誇耀自己,壯大聲勢為主。

6、報春官、遊春官

正月十七、十八上午,雙方各放報馬三趟,下午報春官。其儀式程式和報歪官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報歪官是“部隊”,報春官是由群眾扮演的文職官員進行。

春官是由群眾按嚴格的標準推選出來的。其標準是:一德行好;二身體健康,相貌端莊;三家境富裕。春宮就職後,設春官府,旌旗傘扇,全副執事,全部儀杖一應俱全,完全模倣古代官府形制。相傳在清代,春官在任期間有全權處理村內事務的權力,當地鄉紳官員也要前來拜見。春官府的執事,儀杖轎夫一應人員及前來拜見的鄉紳官員的招待費用全由春官本人承擔。

春官的主要職責是去永寧寺前的高照祭風,祈求風神保祐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祐正月二十二、三不要颳風,保證社火順利舉行;同時要在永寧寺正殿的佛像前降香,祈求諸佛保祐一方百姓如意安康。從上任之日起,春官每日早晚要去永寧寺降香禱告兩次。  

降香前先要在村中游行一週,叫遊春官(村民稱誇官)春官出遊坐轎,前有“肅靜”“迴避”威風牌,金瓜、鉞斧朝天鐙,旗鑼傘扇威儀俱全。後有鑼鼓隊伍壯威,與古代朝庭一品大員相比,其氣勢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二十二、二十三兩天,雙方春官除了降香,還要在高照和佛像前誦念祭文祈求神靈保祐,表誠敬感恩之心。

7、亭子

對壘雙方在正月二十二、三永寧寺廟會期間耍社火。相助的兩方要綁亭子,趕至廟會以前抬到永寧寺,安置於寺前空地,以壯聲威。據蔣村鞏樂芳老先生回憶,1945年東西門對壘打鑼鼓,南北門綁亭子。當年的亭子是先做一個正方形每面四米的架子,用六米多長的圓木四根,紮在架子四角上,再接四個六米多長的圓木,再接四條丈四椽,達十五米高,再用竹竿扎頂子,出揚角,就超過十五米了。裏邊分三層,上層坐玉皇,中層福祿壽三星,下層八仙。週邊彩綢圍繞,花鏡高懸。四角用鰾粘著青器(羊盤、碟子、碗、酒盅)倒懸垂下,長達三米以上。頂上係八條大繩,四面八方拽住,防止抬時發生傾斜現象。

亭子重量六千斤左右,因為太高,上面過重,須在底層再壓一個碾盤子鎮住,總計約有八千斤。抬的時候,每面八個大炮桿,共是三十二個大炮桿,每個大炮桿兩個杠子四個人,總計一百二十八個人,每人負擔重量約六十斤。

1985年、1986年、1993年的亭子與1945年相比形制小了。

8、社火

對壘的兩個門上,在正月二十二、三兩天,都要扮社火、抬社火,爭奇鬥勝。層出不窮。雙方社火隊伍連同前後旗幟、鑼鼓、報馬、對子、巨幅標語……接連起來長達數千米以上。出東門按照原始路線,經過永寧寺前,徐徐西行,進北門回村。  

在永寧寺前的兩邊,東西搭兩個高臺棚。雙方春官各在自己一方的高臺棚上,陳設座位,觀賞社火,並擺設糖果鈔票,賞賜給扮演社火的小孩和抬社火、抬亭子以及全部遊行服務人員,光麻花一天就需三千多條。

據村中老人鞏樂芳回憶,1945年耍社火期間數天之內,東至西安、咸陽,西至眉縣、岐山,南至深山,北至興平、武功,前來看社火、看亭子、看春官、看高照的,每天都有十萬人左右。因為這是難逢的盛況,人們爭先一睹為快,簡直是紛至遝來、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水泄不通。到處食攤飯館、肩挑小販,連趕車的腳戶,都是生意生隆,大發其財。

9、謝神卸春官

農曆二月初二,對壘雙方要在永寧寺前各唱一台大戲,以謝諸神保祐,同時感謝春官,並宣告卸任。卸春官的理由在於,村裏人的觀念認為,春官的待遇和威儀過於隆重,當春官的人作為一個村民承受不起這樣的隆遇,春官雖是一個戲劇色彩濃厚的表演角色,但必須卸掉它,才能保證當春官者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