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西安都城隍廟民俗

發佈時間:2021-10-18 09:50:56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長安(關中地區)是我國早期人類與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農業經濟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顯得軟弱無力,這使得普通民眾往往把希望寄託在對圖騰、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中。一種潛在的恐懼心理,使他們千方百計通過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護佑,在“萬物有靈”與“天人合一”觀念的支配下,出現的有關神靈的崇拜和祭祀儀式,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從資料記載看,城隍神最早見之於周代《禮記》天子八蠟中的水墉神。《禮記·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大蠟八”是指什麼?鄭玄注雲:所祭有八神也。許慎《説文》雲蠟“從蟲昔聲,……曰年終祭名者矣”。所以大蠟八即年終祭祀的八位神,他們是:司嗇、百種神、農神、郵表、禽獸神、坊、水墉、昆蟲。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農田中的溝渠,水墉神也就是溝渠神。後來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築城墻,城墻之外,還要有一圈護城壕。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城隍”二字,始見於《易經》泰卦的上六爻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其中“城”指城墻,“隍”指城壕(護城河)。“城隍”一詞連用泛指城池,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於民則祀之,能禦災捍患則祀之”(《五禮通考》)。城墻、城壕在防衛故人、猛獸攻擊,保護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於是水墉神便升格為城隍神,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隨著城隍在民間百姓影響日益顯著,道教也將城隍神納入自己的神靈體系。杜光庭編纂的《道門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齋蘸請神儀式中開列城隍的法位的記載。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城隍神就逐漸成為了道教遵奉的主要冥界神靈之一。道教許多法事活動中,都要發城隍牒請城隍神到場。道教源於民間又影響民間,甚至滲透到千家萬戶。城隍原本是民間的神祀,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以後,接受了佛教的冥界思想,城隍神開始成為陰間的行政長官,掌管陰間事務。

從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到宗教信仰,它們原發于農耕文明。長安作為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又以其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殊地位,決定了它成為精神文化的傳播地。由是,長安也自然地成為城隍信仰的原發地和傳播地。

西安都城隍廟所供奉的是漢代劉邦麾下大將紀信。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漸過渡到人格神的,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希望“英雄人物”死後英靈還在,作為地方神來保護自己,於是將其奉為城隍神。在城隍由自然神演變為人神的過程中,漢代的紀信最早,長安不僅是城隍信仰的原發地和傳播地,也産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紀信。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封紀信為十三省總城隍,在長安王曲建廟立祠,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

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劉邦得天下稱帝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上林苑自己打獵休息之地(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由史料記載來看,王曲城隍祭祀紀信據今已兩千餘年的歷史,比三國東吳蕪湖城隍爺周瑜和城隍廟要早四百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已經建立廟宇祭祀“城隍”,城隍信仰不斷加強,城隍神也被人們不斷重視,祭祀活動不斷繁盛。北齊時,據《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有慕容儼禱城隍獲佑事,這是關於城隍神顯靈護城的最早記載。

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經蔚然成風,《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引《紀聞》稱,唐代“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唐代各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早澇天災時,代表一方民眾祭祀城隍並求禱。開元五年(717)四月初二,張説首撰《祭城隍文》,祭拜城隍禱文希望“庶降福四筈,式登百谷,猛獸不博,毒蟲不噬。”張九齡在開元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出任洪州刺史時遇連陰雨成災,祭城隍祈禱:“雨淫而不止,恐害嘉谷,預達精誠,以時彌災,無或失稔。”許遠、韓愈、杜牧、李商隱等也有祭文。

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各府、州、縣皆立廟奉祀,成為須遵照國禮進行祭祀的神靈之一,並明確規定,新官到任的三日內,必須拜謁城隍廟,這是借用神明的威力來管制官吏。據《宋史·禮志八》載:自開寶、皇祜以來,凡天下名在地誌,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雲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祀典,州縣城隍,禱祈感應,封賜之多,不能盡錄。宋趙與時《賓退錄》謂宋代城隍:“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

元朝繼承宋的祀典。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廟。至元七年,大都城建成,立城隍神廟,設象而祠之,封曰祜聖王。元虞集《大都城隍廟碑》曰:“自內廷至於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禱,莫不宗禮之”。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城隍夫人之封賜始見於此。

明初,民間修建城隍廟不再呈現較為零亂的狀況,這主要是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和完善了祭祀城隍的制度。朱元璋從其登基之前就開始了祭祀制度的修改,確立了城隍神的地位,即位後又開展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動。《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年(1369)春正月丙申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上謂中書及禮官曰:‘明有禮樂,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歷代所祀,宜新封爵。’”於是他根據明朝地方官吏制度,重新制定城隍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壕、東和、平滁為王。京都以外的五位城隍,都是正一品。朱元璋還命令封在全國各藩國的親王要親自主祭城隍神,各府、州、縣要由當地最高長官知府、知州、知縣來主祭。府州縣新官到任,必先宿齋城隍廟,以與神誓,並稱城隍神于冥中司民命,且有監視糾察官吏之任。《大明會典》卷九三載每歲仲秋祭都城隍神,“遣官詣廟致祭,國有大事則告”。至洪武三年(1370)六月癸亥,太祖下詔,整頓祀典,革各府、州、縣城隍封號。《明史·禮志三·城隍》:“三年,詔去封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廟屏去他神。定廟制,高廣視官署廳堂。造木為主,毀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涂壁,繪以雲山。”朱元璋敕封城隍是利用城隍信仰加強對民間的精神統治。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三有載,洪武六年三月癸卯朔,朱元璋對宋濂説:“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朕則上畏天,下畏地,中畏人,自朝達暮,恒兢惕自持。夫人君,父天母地,而為民父母者也。茍所為不能合天地之道,是違父母之心,不能安斯民于宇內,是失天下之心矣。如此者,可不畏哉!”。

西安都城隍廟就是在明代建成的。據《西安志·城隍廟》記載:“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被封為秦王,就藩西安,統領西北事宜,他于洪武二十年(1387)主持修建了西安的都城隍廟。最初在東門裏,到明宣宗朱瞻登基宣德八年(1433)移建於西大街。”西安都城隍廟在清代順治時(1644—1661)屢加擴修,雍正九年(1731)大殿毀於火後,川陜總督年羹堯用拆除明秦王府的木材磚瓦又擴充修建,後乾隆、嘉慶、道光、光緒時都曾修葺。在民國12年(1923)前院遭大火,陜西督軍陳樹蕃令作價出售,後隨建作商業鋪面,保留至今。

歷史上,西安都城隍廟一直為道教正一派的道場。直至解放後五六十年代,城隍廟香火一直旺盛,遊人信士眾多。如今,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日有廟會,四月初八祭祀盛會,人山人海,鼓樂喧天,好戲連臺,香火鼎盛。

基本內容

(一)、祭祀儀式

城隍是我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隨著城隍在民間百姓影響日益顯著,道教也將城隍神納入自己的神靈體系。絕大多數的城隍廟自明代以後由道教管理、道士主持。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城隍神就逐漸成為了道教遵奉的主要冥界神靈之一。道教許多法事活動中,都要發城隍牒請城隍神到場。

在城隍廟中,道教齋醮道場分為陽事道場和陰事道場。

陽事道場是為活著的人舉行的消災解難、祈福延壽等儀式。陽事三天道場一般安排為(除去功課經):

第一天:開壇、取水、安水、蕩穢、揚幡、挂榜、三清表、三元表、凈廚。

第二天:祝將、天地表、皇經、玉皇大表、祀灶、拜王皇寶懺。

第三天:朝幡、三元經、三元寶懺、落幡、下榜、普謝(或稱越廟)、回向。

陰事道場就是為拔度久處陰司的亡魂,使其脫化人天,超升仙界的。陰事三天道場一般安排為:

第一天:開壇、安靈、取水、安水、蕩穢、揚幡、挂榜、三清表、三元表、凈廚。

第二天:祀灶、三元經、三元寶懺、攝招、度橋、沐浴、朝真、祭孤、朝靈。

第三天:朝幡、救苦經、救苦懺、十王轉案、破五方、城隍牒、救苦疏、焰口、放河燈。

道場安排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法事內容的不同進行適當的調整。

(二)、建築

都城隍廟門向南,南北長380米,建築面積3011平方米,包括16棟古建築:文昌閣、東西廊廡、二道門、樂舞樓、二偏殿、四廂房、二配殿、牌樓、大殿和寢殿,其中大殿和樂舞樓為主體建築清雍正元年都城隍廟毀於大火,同年川陜總督年羹堯用從明秦王府拆來的建築材料予以重建。修建後的城隍廟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門、鐘鼓樓、二山門、戲樓、牌坊、大殿、二殿、牌樓、寢殿。兩側是道眾居住修真的東西道院,共有24宮。乾隆、嘉慶、道光

年間屢加重修。1942年部分建築慘遭日寇炸毀。山門、二殿、寢殿、藏經樓、文昌閣不同程度被炸壞。

2001年西安都城隍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和樂舞樓是現存的主要建築。樂舞樓為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焚燬後於同年重建,三開間,重檐歇山頂,前出抱廈,磚花脊,造型輕盈華麗。樂舞樓為重檐歇山前帶歇山卷棚式屋頂,五架梁木架結構。屋面為五脊六獸,正中有三行,垂脊兩側各兩行及四翼角覆蓋筒瓦。樓體東南西三面有回廊環繞。整個舞臺平面寬敞。前檐欄枋上施鬥拱九朵,均用琴面雙昂;正中施七踩鬥拱,角柱施轉角五踩鬥拱,皆為雕花拱,耍頭雕龍首,鬥拱周圍浮雕雲紋。額枋于明間雕五龍騰雲:兩邊的兩條龍身下垂于雀替上,形成騎馬雀替;東次間額枋搬替雕雙鳳朝陽,西次間雕雙獅戲球。明間檐柱頭上貼龍首雕花板,兩角柱頭上貼鳳頭雕花板。前檐翼角兩側各施七朵兩踩單昂鬥拱,後檐施十一朵兩踩單昂鬥拱。廊檐下施裝飾性鬥拱三十七朵,無昂,計兩側各十一朵,後檐十五朵。廊檐梁枋下與柱上部間均施雀替。大殿為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移明秦王府磚石木料重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圍環廊,單檐廡殿頂,屋面施藍琉璃瓦,前檐格扇門窗飾精巧浮雕。

城隍大殿是陜西現存等級最高的明代古建築,其大殿是省內現存惟一的廡殿頂建築,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梁架體系和木雕花飾。

城隍廟前面矗立有牌樓,但于“文革”期間遭毀。新牌樓倣照被毀之原牌樓的風格建造,為鋼木結構、三樓(一主兩次)五開間,六根正柱豎立、十二根戧柱支撐。新牌樓頂為歇山式,總高14.5米,面寬32米。主樓鬥拱一十九踩,次樓鬥拱一十五踩,托起8.1米進深的宏大屋面。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舉國罕見。牌樓正面大匾上縱書四個貼金大字“都城隍廟”,背面大匾橫書四個貼金大字“你來了麼”。匾額八個字均集選自顏真卿真跡。

(三)、廟會

城隍廟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八月中秋逢會,是傳統廟會,會期三天,定期舉行酬神賽戲分。新春祈福廟會,聚集了許多民間傳統藝術的表演:送春聯、新年頭爐香、祭城隍、迎財神、民間絕活、秦腔、高蹺、社火、茶道表演、鼓樂表演等,吸引了幾十萬人前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