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十面鑼鼓

發佈時間:2021-10-18 09:55:28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臨潼零口十面鑼十面鼓”,也稱“十面鑼鼓”,是一種廣場鼓舞,將鑼鼓音樂與舞蹈表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演場面宏大,氣勢磅薄。

和其他鑼鼓相比,“臨潼零口十面鑼十面鼓”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特點。它的打擊鼓調,節奏鮮明,宛若一個寶葫蘆,首段緩慢低沉,中間段為長行歌,尾段鑼鼓密集,緊張激越,仿佛令人置身於被“十面埋伏”的境地。

“十面鑼十面鼓”是一種象徵吉祥、喜慶的歡快的鼓舞,是西安市臨潼區零垣地區的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主要表演形式是“十人敲鑼、十人打鼓”,因而得名。


十面鑼十面鼓表演

(沿革)

據傳,“十面鑼十面鼓”源於楚漢相爭年代,當時漢高祖劉邦採納了謀士蕭何之計,在九里山前佈下十面埋伏,引誘楚霸王項羽入內後,突然四面鑼鼓大起,項羽以為被漢軍十萬人馬包圍,退至烏江岸邊,仰天長嘆,拔劍自刎,楚漢相爭的戰爭到此結束,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戰”。

當時劉邦使用的鑼鼓,據考證,就和這裡的“十面鑼十面鼓”是一樣的,當然這只是傳説。據《臨潼縣誌》等史料記載,“十面鑼十面鼓”已有200多年曆史。

民國時期,“十面鑼十面鼓”應時任青海省省長馬步芳邀請,前去青海演出。新中國成立後,一九五四年,“十面鑼十面鼓”參加了臨潼首屆民間藝術匯演,榮獲表演一等獎;一九八二年春節,參加了渭南行署組織的民間藝術遊演比賽,獲表演甲等獎;一九八五年春節期間,在華清池九龍湯展演,資料照片載入中國民間鼓舞整合冊;一九八九年,代表臨潼區參加西安市首屆焰火藝術節,獲表演優秀獎;一九九一年,參加了臨潼區首屆石榴節,獲表演一等獎;一九九一年,參加了西安市第一屆農民運動會的開幕式文藝表演……“十面鑼十面鼓”已是一個譽滿全市的民間藝術。

(特色)

“十面鑼十面鼓”,最初由二十一人組成,其中十人敲鑼,十人打鼓,一人引馬鑼。鑼鼓各排一行。表演者頭扎白毛巾,上身穿白紗套黑馬褂,馬褂背後繡有太極圖,下身穿黑褲子,足蹬老頭圓口布鞋,腰係七尺紅綢,一派北方農民的裝束,代表了關中農民古樸憨厚的形象。背後腰間插一鑼鼓花架,用來懸挂鑼鼓,鑼鼓架是用槐樹枝彎成的,主枝上用白、蘭二色花布纏成鋸齒形,枝上端插上用色紙做的紙花,並挂上婦女們刺繡做成的各種戲文的工藝品,引馬鑼者為指揮,背後高插一桿帥字旗。

“十面鑼十面鼓”的打擊鼓宛若一個寶葫蘆,鼓調全曲分為三個音階,首段緩慢低沉,中間段為長行歌,尾段鑼鼓密集,緊張激越,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十面鑼鼓”的表演隊形多樣,變幻複雜。在遊演中分列兩行,鑼鼓各一行,在廣場表演時隊形多變,常用的隊形有“剪子交”“三桿旗”“遊四門”“五角星”“五馬卷蹄”“白馬分鬃”“百鳥朝鳳”“太極圖”“珍珠倒卷簾”“龍擺尾”等十個圖形。“十面鑼鼓”的表演隊伍前有三位彪形大漢。手持“三眼槍”對空燃放,氣勢磅薄,故該鼓舞常被安排為遊行集會,文藝遊演中的開道節目。

數百年來,當地民間逢年過節,過古會,常被邀請去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