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狄寨竹篾子燈籠編織工藝

發佈時間:2021-10-18 09:57:45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竹篾子燈籠編織在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塘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由王學坤的祖上傳承下來的。新春佳節、婚慶喜宴,都少不了竹篾子燈籠來烘托氣氛,以示吉祥。它也作為當地群眾祝福平安、祈求長命百歲的吉祥之物而保仔下來。

竹篾子燈籠主要有3種:寡燈(最大)、中燈、星星燈。寡燈是娘家為新出嫁女兒在婆家過的第一個新年送的,送燈形式叫追燈;中燈、星星燈是舅舅為外甥送的。所有燈籠都是用大紅色皺紋紙貼面,而且只貼中間一部分,兩邊仍露出細緻的竹篾子。

灞橋狄寨竹篾于燈籠編織工藝可分為選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劃篾、盤篾踏底子、分篾(捻篾)、編織、收口、烘烤、捏圓、滾漿、糊紙14步。編織時,選取當地或陜南優質竹子,按所編燈籠的人小截取,浸泡數日;把泡好的竹節分為四層,將挑選好的約兩公分厚的竹片再分成兩分、四分……用嘴扯的方式用力均勻地將竹篾子扯開。然後,將竹篾按一定數量擺放在一起,踏(編)好底子。再分篾,按照一分為二的方式,把踏好的底子一一分開,使其逐漸擴大。編織時手勁要均勻,編好後再把刺出的篾子插進燈籠內部,使其表面光滑無痕跡。成型的竹篾子燈籠上面口人,下面口小,下面可放蠟燭、煤油燈。成型的竹篾子在火爐邊烘烤、捏圓,使其達到理想的效果。再將捍圓的燈籠在漿糊上面滾均勻,只滾中間部分,把皺紋紙裁成約莫10公分寬,細心地糊在燈籠中間。糊好的燈籠要及時在火爐上烘乾。燈籠有葫蘆燈籠、花瓶燈籠、火葫蘆燈籠等若干種。

2007年5月,竹篾子燈籠編織技藝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