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閻良核雕技藝

發佈時間:2021-10-18 09:59:30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核雕亦稱果核雕刻,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名噪文壇的魏學伊《核舟記》的精彩描述看來,核雕藝術在明代就已達到了博大與精細相結合的至高水準。傳説桃木能驅邪滅災,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桃木刻製各種製品圖騰,以供人們佩戴。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和平安,桃核亦是桃木,它貼身佩戴的時間越長就越光潤漂亮。特別是古時宮廷核雕工藝品,數百年來一直為核雕愛好者收藏。

我國的核雕技藝分兩大流派:北派和南派。兩派又分很多支脈,閻良核雕屬北派西安一脈。此脈源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山東,隨時間的推移該技藝流傳至西安,主要以桃核雕刻為主。閻良的趙秉科老人,出生於藝人世家,16歲時師承于我國著名核雕老藝人孫光明先生,將這一絕技傳承了下來,人稱“桃核趙”。桃核質地堅硬,不易破碎,雕刻刀具皆由創作者根據多年經驗需要特製而成,有剜刀、刻刀、削刀、刮刀等。主要刀法有剜、刻、撥、挑、刮、削等十多種技法。

閻良核雕的工藝過程十分複雜,有幾十道之多。首先要備料,而備料則先需要選則紋路清晰,質地良好的桃核,選好後要對桃核表面進行初步的清洗,消毒。為防止刻好的作品變形還要將其放入鍋中蒸,然後對桃核表面再次進行仔細的清洗,除掉殘余的果肉雜質後,將其放置陰暗處晾幹。然後根據桃核的紋路、大小進行構思雕刻,技藝熟練的話可以直接下刀,不熟練的可以用鉛筆勾畫圖形後再行下刀。雕刻時需要雕刻者眼、手、心合一,稍微的差錯都可能會前功盡棄。在雕刻的過程中為了使桃核紋路清晰便於觀察,需不斷用核桃油刷洗。為了防止作品生蟲,作品大致成型後還須將桃仁用細針掏凈。然後要用砂紙對成型作品進行細緻的打磨,俗話稱“三分刻,七分工”,這一環節對作品的面世尤為重要。打磨完後再用核桃油浸潤擦拭,一件作品這才算圓滿完成。

閻良核雕的作品有《一百零八羅漢佛珠》、《長安八景》、《八仙過海》、《龍舟》、《漁家樂》等,每個人物只有米粒大小,五官清晰,造型生動,所刻的舟,船艙有門,船後有錨,錨鏈環環相扣,令人拍手叫絕。

閻良核雕是立體微雕中美冠群芳的一絕,其堅硬柔韌,細密滋潤的質地亦若女中娟秀,方寸之間造就乾坤萬物,刻寫人生百態,又如露凝百華,極盡其美妙。它對於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顯示了我國傳統工藝的悠久、博大、精深,是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枚稀有瑰寶,它又深得國外友人的厚愛,對加強國際間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