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臨潼區驪山女媧風俗

發佈時間:2021-10-18 10:20:50 | 來源: 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在西安市臨潼區驪山一帶,至今保留著一些與女媧有關的古老的風俗文化。主要表現在節日風俗、婚俗以及生活習俗等方面的與眾不同。

節日風俗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驪山周圍一帶的百姓都要過“補天補地節”,也叫“女王節、女皇節”。這一天要吃“補天餅”,由於各鄉講究不同,所以吃的餅各異,有煎餅、烙餅、蒸餅。但必須是圓形、薄頁。吃飯前要舉行簡單的儀式,由家裏的祖母或者主婦撕餅拋向房頂象徵“補天”,然後扔向井中或者擱在地上,叫做“補地”。這一民俗,清臨潼四志中均有記載。

正月新春,驪山腳下各鄉有一種習俗,已婚女兒給娘拜年要敬獻矩形油角子兩個,大至一斤多重。娘家送“長命燈”,方式是女兒婚後娘家送燈三年。頭年送長命燈,第二、第三年添燭火,如今演變成檯燈、手電,以後添燈、電池。

女兒生子後娘舅家逐年送燈至十二歲(虛十三歲)“完燈”。民間傳統長命燈一般貼有“長命富貴”四字,以示祝福,同時貼有蛙圖騰圖案以保祐。送燈禮儀非常有趣:第一年送燈,是要帶上面塑的以蛤蟆(蟾蜍)為首的一組動物:雞、魚、小龍(蛇)、團兒或都錐巴兒(俗稱蛤蟆魚,就是蝌蚪)。第二年以後渭河北變成十二個團兒(獾),渭河南是十個錐巴兒,統名為“繭兒”,包含孕育子孫的意思。送燈,中途不能斷送,元宵佳節,黑燈瞎火意味著娘家舅絕種,後嗣無人。

農曆五月端陽,舊傳為女兒節,從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娘家就給出嫁的女兒送“端陽禮”,俗稱“送裹肚兒”,代表物是一件繡有蛤蟆蛙的花裹肚兒。“端陽禮”以女兒婚後第一年最為隆重,此外,送節麵食禮品,依然是面塑的蛤蟆、鳥(雞)、魚、小龍、錐巴一組動物形象,先是給女兒送節(追節)。以後是給外甥、外孫賜送蛤蟆裹肚兒。到了初五這天,驪山周圍群眾除了吃粽子、喝雄黃酒、插蒲艾、割百草、送香包種種風俗之外,還有的制蛤蟆墨,乃是民間傳統外用保健良藥,又叫“紫金錠”。

八月十五拜月風俗。驪山周圍,民間至今保存著賞月、拜月風俗。中秋節八月初五過後至十五日一旬時間,女兒要給娘家奉送月餅。八月十五之夜,明月當空,家人團圓,由主婦插香遙祭月神,陳列月餅及時令水果石榴、柿子、紅棗等。月餅象徵月神,護佑全家團圓,鮮果意味著榴多貴子,事(柿)事如意。祭祀過後,由家長分給全家老小月餅,共用天倫之樂。

重陽節送糕(高)。“九九重陽”是一年中的第二個女兒節。從九月初一起,娘家要給女兒、外孫送糕。糕是米糕,取其諧音有步步登高之意。因臨潼缺米,演變成面塑寶塔,上附蟾蜍、鳥、魚、小龍、錐巴一組動物形象。

婚俗

在驪山婚俗中,新娘子轎前充作護轎符又當做嫁粧望子(幌)的是一對繡花裹肚兒,一幅由花邊嵌底,是贈給女婿的禮物;另一幅則是繡著大蛤蟆娃的花裹肚兒,老年人説那是媳婦的開路神,猶如宣告“女媧娘娘在此,百神讓道”,以保新婚大吉大利。同時,它也是新媳婦針線活兒過硬與否的標誌,所以又叫做“嫁粧望子”。新人拜堂,大禮告成之後,接著是入洞房。這裡鬧洞房還有一種很別致的“審新娘”風俗。新媳婦揭蓋頭洗臉之後,姨、嬸、嫂、姐們照例圍著要看新媳婦的花裹肚兒,花裹肚上繡有蛤蟆蛙。在這裡視戴蛤蟆裹肚為至高無上的護身符。

説千道萬,這些都是圍繞著女媧氏的蛙圖騰在轉,怎麼來解釋這一史詩般的古文字現象呢?分明是中華民族的女媧氏崇拜在文字學方面遺留下來的鮮明的歷史性烙印,保留在驪山民間的古老風俗應當説是女媧氏時代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傳統的強烈影響的一個縮影。郭沫若生前曾認為半坡陶文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是漢文字的淵源,驪山姜寨出土了比半坡更多的陶文符號,並在周圍遺址流傳通用,從這一角度講,説驪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是女媧氏時代的一個遺址,總不為過分吧。”

2007年5月,驪山女媧風俗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6月,被定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