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長安區寺坡村添碟子

發佈時間:2021-10-18 10:22:54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添碟子”又名“花碟”。是長安區杜曲鎮寺坡村特有的一種民間傳統工藝,起源於清朝末年。由該村名叫趙錫恩的村民所獨創,將祭祀“關帝廟”時供奉的祭品進行藝術加工,被稱為“添碟子”。 

“添碟子”誕生後,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完善。形式上,工藝由在碟子裏平擺發展為在分層相隔的盤碟中搭樓置戲。祭品由臘肉、凍肉、點心、雞蛋、豆類、鹹菜、蘿蔔等逐漸發展為用秸稈、面、豆、蠟、瓜子等材料著色製作的立體化祭品。造型也由平面圖案發展為精美別致的花卉、戲樓、戲劇人物等複雜形態。內容上,它由人們祭祀關公時晉獻的祭品發展為集繪畫、雕塑、美術等多種藝術于一身的工藝品。民國時期,“花碟”增添了“五福擇壽”、“三娘賽翠”和“唐僧取經”等內容。建國以後,花碟再添了“鹿鶴同春”“兄妹開荒”和“王貴與李香香”等內容。


“添碟子”製作過程包括“粘”、 “嵌”、“架”、 “塑”四道工序。用各種豆子、小米、瓜子、杏仁等五穀雜糧為原料,蘸上用麵粉、雞蛋清和成的粘劑,嵌接在竹棍和木梁疊架起來的亭臺樓閣上,再將面塑的鳥獸蟲魚、人物造型等置放其間,最終成為一種造型美觀、色彩鮮艷、製作精細的立體祭品,一種集繪畫、雕塑、木工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于一體的獨特工藝品。“添碟子”藝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叫做“戲樓盒子”的大型添碟子,其製作過程囊括了添碟子的主要工藝。“盒子”最初用於承放供品,是一種食盒,改造後“戲樓盒子”不再是簡單的酬神道具,而成為“添碟子”的一种經典形式:以方形“盒子”為底座,座上起閣樓三層,每層閣樓中列人物若干,人以面塑,樓以木製,樓中人物,層成曲目,如“娘賽翠”、“二堂舍子”等等。底座與閣樓既成,又以蠟塑花草左右掩映,遂成一完整的“戲樓盒子”,再在閣樓中懸起“供肉”,就可以拿去供奉關老爺了。


一副完整的“戲樓盒子”其工藝分三部分:搭臺,彩塑與扎花,一般由三位藝人分別負責。搭臺藝人兼通木工,因為製作倣真樓閣是木工活兒。“添碟子”工藝興起于清,所以其經典形式“戲樓盒子”的主體閣樓仍是倣清的。三層建築,是把木料由漿糊嵌粘而成,自下而上共有兩閣一亭。其飛檐、廊柱、欄杆,乃至細小到瓦當等物一應俱全。木樓還須彩飾,除涂漆之外,“添碟子”藝術還有其特別的手法:“添”。“添”是把象徵五穀豐登的豆類、籽類,或染色,或存其天然之色,以蛋清澱粉和合作膠,大面積地粘附在平面上,以呈現出某種花型圖案。如美麗的荷花、靈巧的梅花,隨意而定。在此,“添”被用於製作“戲樓盒子”:三層閣樓鱗次櫛比的瓦片即是用一枚枚黑瓜子皮“添”在木房檐上而成。“添”分二種,一種精緻,一種宏觀。精緻者即是上文所述的一種平面裝飾藝術,而宏觀者,是就“添碟子”的整體藝術而言。把碟子一層層添在臺基上以追求“高長”“新巧”的藝術效果,這一種工藝方式,即叫做“添”。可以説,一個“添”字囊括了“添碟子”的基本精神:手工的精巧,想像的奇特。而瓷碟的使用與五穀的原料,則為“添喋子”帶來素凈與質樸的農家趣味。至此,經過木工與“添”兩道工序,“戲樓盒子”的主體“閣樓”得以完成。塑人工藝有兩道工序:面塑,彩繪。所塑多為傳統戲曲人物,如三國戲,水滸戲,包公戲人物等等。先用麵糰捏出人胚,再以刻刀,木片或手指甲刻畫眉目。風乾,用顏料著色。晾幹,再以清漆涂刷上光。寺坡的人塑,忠奸俊醜,各具形態,栩栩如生。經以上塑人與搭臺兩重工藝,“戲樓盒子”的主體樓臺已完成,只剩扎花。扎花整個過程分別為製作花瓣與製作花芯,花瓣由蠟做成。先取耐火容器,中施適量的蠟,于爐上燭之,加入所欲呈色的染料。須注意融蠟不可過稀,否則花瓣不易成型。取預先準備的用胡蘿蔔頭刻成的模具,先蘸清水,再蘸入蠟汁,以蠟汁不沒過模具的未雕刻處為準,取出,連模具帶所攜蠟汁再入清水冷卻。這時模具上的蠟汁已深入刻痕,成型,輕輕取下,即為花瓣形狀。此法可用來製作牽牛花,亦可作菊花。所成花瓣,色彩艷麗,透薄如真。再取軟鐵絲及彩紙,鐵絲不必過細,密纏彩紙于鐵絲之上,使包裹彩紙的鐵絲頭部成一骨朵,用骨朵蘸滿糨糊在預先備下的小米盤中打一個滾。於是許多小米粘在骨朵上,狀如花蕊。最後從前往後把鐵絲插在花瓣中心直到花蕊入瓣,一朵以鐵絲為枝以蠟為瓣,小米為蕊的小花就此做成。所成花朵可用來裝飾“戲樓盒子”,也可以做成純粹的花枝“添碟子”。花枝葉添碟頗有高枝盆景的效果,花兒與瓷碟交映,素雅喜人。


2004 年,在陜西省首次民間美術觀摩展中,寺坡村民薛全榮製作的“添碟子”榮獲傳統類二等獎。2005 年,在西安民族民間文化展中,“添碟子”得到了省市專家、各類媒體的一致好評和廣泛關注,被公認為“寺坡村獨有的民間藝術”。2009 年6 月,長安寺坡村“添碟子”製作技藝入選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