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周至道情

發佈時間:2021-10-18 13:32:48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周至道情是流傳于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道情,是道教宣傳教理教義為道教服務的一種漢族民間演唱曲藝。最初宣揚道家的修身養性,改惡從善為宗旨,也是道家所説的“點化”。

周至縣歷史悠久,周至縣樓觀臺是老子(李耳)説經的地方。後來,在漢、唐、宋、元、明、清諸朝代樓觀臺成為全國有名的道觀,來往1及遊人很多。在這種情況下,道教內有人將教內的經典,文獻等改為“道情”演唱。樓觀臺也是“道情”這種曲藝形式的産生,發源地。

道情是以“清、賢、高、載”四字為教義。清,是清凈無為。賢,是賢壽重德。高,是高風亮節。載,是宣揚教義的意思。最早的道情見雲遊道人拿上尖板魚鼓演唱。後來傳於民間,其形成一個人唱,眾人合的形式。經過長期演變,逐步形成演唱有故事情節的劇目。因道情的主要旋律、樂句産生於道教經韻,所以聽“道情”演唱和道士唸經相似。

周至道情的特點是:細緻、婉轉、悅耳、動聽、熱鬧、紅火,其中“波”(集體接音)是其他劇中少有的,使演唱更加生動活潑。

周至道情的樂器有尖板、魚鼓、三岔板、(雲香板)、撞鈴、板胡、邊鼓、皮鼓、鈸、鑼、笛子、牙子等。至今民間還流傳著關於周至道情樂器的傳説。

據説很久很久以前有個道人看見天這麼大,它總會有個邊際,於是他就騎上他的驢子朝西邊去找天邊,經過很長很長時間的長途跋涉,又回到了原地,當他經過東海岸,休息了幾個時辰,發現海潮退後,海岸上有很多魚骨,他揀了幾支,順手一合,就變成了園筒形、它這樣一連三次,便接成了長達二尺寸的園筒狀物,因此叫它“魚鼓”。相傳此人乃是八仙之一,名為張果老,又稱雲遊道人。以後投奔老子門下,常在人間説經教化。相傳又有海外二十四群仙,曾贈送給他尖板兩支,上有刻度,四季八節,二十四節氣。他把魚鼓,尖板當做天令、宣傳點化的工具,早晚三拜九扣。所以尖板、魚鼓是道情打擊樂的主要伴奏樂器。傳説雲香板是八仙裏蘭採和手裏所拿的法器,是演唱“道情”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打擊樂器。過去許多畫師在畫“天仙”時,前後各有一朵白雲,下面有一朵浮雲,這是對雲香板最初形狀的形容和比喻。

周至道情的演唱內容以“八仙故事”為主,表現忠、孝、節、義,也有其他內容。演唱劇目有:《鞭打蘆花》《百花山》《賣道袍》《八岔詩》《菊花亭渡母》《湘子渡林英》《小如賢》《杭州賣靈丹》《高老莊》《孝母得金》《狀元及弟》《三孝讓産》《呂蒙正趕齋》等。

在音樂構成方面,周至道情有五種漢(按間伴唱):高音波、平音器、短波、花音波、尾波、梅花彩調波等。它的板式有:苦音塌板、連板、代板、慢板、大板、平尾聲塌板等。曲牌有皂落泡、一枝花、烏夜啼、牧羊關、雁兒舞、十三調、五更詞、耍孩兒,梅花調等。

周至道情是農耕文明時期陜西關中人生命形態的體現,也是是道家、儒家意識形象在關中地區的體現;同時,就審美藝術上看,周至道情的音樂古樸優雅、清麗委婉,劇情寓意深刻,形象鮮明,引人入勝,因而在當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