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經

千年古都躍入萬億時代

發佈時間:2021-08-31 10:00:54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 作者:孫波 劉書云 李華 | 責任編輯:閆景臻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孫波 劉書云 李華

◇隨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範區等平臺在西安崛起,“西安智造”又迎來新機遇

◇未來要發揮其擁有的20多項國家級試點和示範區、80多所高校、400多所科研院所的優勢,西安在融通産業鏈和創新鏈上空間無限

◇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探索建設西安“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和在陜西設立西北地區唯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為西安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重構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機遇

2020年,作為我國第九個國家中心城市,千年古都西安GDP首次躍上萬億元新臺階,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個跨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最新公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西安市人口總量達1295.29萬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字增加了448.51萬人,成為近十年北方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其中,大學以上學歷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增人口中35歲以下的佔一半以上。

從千萬人口到萬億GDP,古城西安正厚積薄發,一個嶄新的城市噴薄而出。

邁向“智造”

西安東郊,一條名為“幸福林帶”的城市綠帶項目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林帶的創意,源於20世紀50年代。“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重點項目中有6個落戶幸福路兩側,其中“崑崙”“黃河”“華山”等軍工企業都以我國高山、河流的名字來命名。1953年,為隔離這些軍工廠的生産區和生活區,中蘇專家共同參與西安市第一輪總體規劃,提出建設幸福林帶。

60多年間,幸福林帶雖未能建成,但幸福路見證了“西安製造”的輝煌。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的“領頭雁”,西安是我國“一五”計劃、“二五”計劃和“三線建設”時期重點佈局建設的工業基地,吸引了國內航太三分之一、兵器三分之一、航空近四分之一的科研單位落戶,搭建起古城現代科教資源的堅實基礎,創造出許多著名品牌。黃河彩電、蝴蝶手錶、華山照相機等産品都是從這裡走向全國。

憑藉佈局在這裡的工業基礎和科教資源,西安逐漸形成以電子資訊、高端裝備、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為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尤其是2019年以來,西安提出“建設先進製造業強市”,以科技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重塑製造業的西安,正從“製造”邁向“智造”。

在西安老牌國企——陜西汽車控股集團的總裝配車間內,轟鳴的設備24小時不停歇運轉,這裡每6分鐘就能下線一輛重卡汽車。“憑藉智慧製造和生産流程再造,我們在不增加一線員工的情況下,單臺生産時間比2005年的10分鐘降低了4分鐘,一年就多生産3萬多輛重卡。”總裝配車間副主任季翔説。

除了傳統製造業搭上時代發展的快車,探索綠色製造的成長型企業也成為“西安智造”的主力軍。位於西安北郊的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萬多平方米的車間內,近千台設備正在執行劃片、串焊、排版、壓層……經過數十道工序,一塊面積近2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板即可下線。

“十年以前,一片單晶矽片上百塊錢,現在只要兩塊多錢,再經過八道工序製成太陽能電池,價格也就六塊多錢。”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介紹説。

也正是這十年間,智慧製造讓隆基綠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成長為引領全球光伏産業的龍頭企業。西安GDP躍上萬億新臺階,以隆基為代表的高新産業和新興産品起到明顯支撐作用。

西安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西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加7.0%,其中高新産業和新興産業增勢較好,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比上年增長13.3%,高技術産業産值增加23.4%,均高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增速。

隨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範區等平臺在西安崛起,“西安智造”又迎來新機遇。

今年5月,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宣佈將啟用西安半導體研發中心。這是該企業在深圳、惠州、寧波、長沙四大研發和生産基地之外,打造的第五個研發基地。這一基地也將成為比亞迪最新晶片技術的首發地。

“近幾年,西安積極培育壯大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也給我們提供了新機遇。成立西安研發中心,是比亞迪半導體完善研發能力的關鍵佈局。”比亞迪公關總監羅昊説。

過去幾十年,西安在追“芯”強“芯”路上不斷發力,先後引進美光、三星、奕斯偉等龍頭企業,構建起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為一體的完整産業鏈。

創新澎湃

新時代的西安,創新活力涌動。

塑造新平臺,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自2017年起,西安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支援創建西安交通大學創新港、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基地、中國科學院西安科學園等各類基地;今年,陜西省又啟動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設在西部創新港和西鹹新區,讓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參與其中,共同推動科技成果産業化。

創新平臺一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秦創原平臺的建設,立體聯動了‘孵化器’、科技成果産業化‘加速器’和創新鏈—産業鏈融合‘促進器’。”陜西省委書記劉國中説。

不僅如此,作為“一帶一路”建設起點,西安正處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戰略機遇期。未來要發揮其擁有的20多項國家級試點和示範區、80多所高校、400多所科研院所的優勢,西安在融通産業鏈和創新鏈上空間無限。

引進新模式,為科技插上金融“翅膀”。6月底,備受關注的絲路(西安)前海園在西安高新區基本建成。作為深圳“前海模式”在內地複製的首個樣本,絲路(西安)前海園將引入持牌金融機構區域總部、創新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為科技、金融互乘放大發揮重要作用。

被譽為中國“曼哈頓”的前海,11年前在深圳特區崛起,金融和科技融合發展是其一大特色,而這正是西安的短板。“西安是前海模式走出深圳、走進內陸的第一站,不僅解決了西安有技術、缺資金的問題,也響應了‘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的號召。”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長、西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馬鮮萍説。

截至目前,絲路(西安)前海園已吸引英飛尼迪資本、一村資本、東方富海投資等23家知名機構和企業簽約入園。

躍立新風口,佈局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西安是內陸城市,在産業佈局上卻不落後。這裡不僅有戰略性的光子産業,還聚集了一批稀有金屬新材料、空天新材料、光電能源新材料等産業集群,以及阿里巴巴、亞馬遜、華為、字節跳動等企業。“十四五”時期“資訊光子技術”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為搶抓光子産業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陜西省推出“追光計劃”,計劃三年內新增70家光子“雛鷹”或“小巨人”企業,光子企業總數達到250家,産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

“陜西不僅擁有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西電、西工大等一批光子學科健全、特色鮮明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擁有一批光子産業企業,我看好陜西將建成光子産業創新創業的全生態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説。

開放新局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靜靜矗立。這塊由波斯傳教士來華篆刻的石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者。

西安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2000多年前,西安就同許多國家開展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交往。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不靠海、不沿邊的西安只能“望洋興嘆”。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走深走實,西安這一古絲綢之路的陸路起點城市被賦予新動能。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探索建設西安“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和在陜西設立西北地區唯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為西安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重構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機遇。

為實現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西安借助陸港和空港兩個核心平臺,提升對外開放水準。

陸港方面,中歐班列“長安號”,作為陸港重要物流通道,不斷擴線提速,自2013年開行以來,已開行15條線路,覆蓋歐亞14個國家44個城市。

疫情期間,中歐班列“長安號”危中尋機,成為保障中國西部地區對外貿易、暢通國際合作的重要物流通道。“受疫情影響,從海運、空運轉乘的貨量佔‘長安號’新增貨量的40%以上。”西安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孫藝民説。

于外向型經濟依存度不高的西部城市而言,中歐班列不僅是物流通道,還把西安的視野“前移”到海外,激發了本土企業潛力和其“中國幾何中心”的區位優勢。西安一家擁有80多年曆史的老牌麵粉廠——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緊抓“一帶一路”倡議,依託中歐班列和西安港開放的通道,將優質原料基地延伸建設到國外,實現了企業華麗蛻變。

西安港是我國唯一取得國際、國內雙代碼的內陸港,擁有亞洲最大的鐵路集散中心,已與絲路沿線十多個城市實現通關一體化。借此優勢,西安港內的綜合保稅區和臨港産業園成為承接東部産業的主陣地。

在西安國際港務區“一帶一路”臨港産業園,總投資200億元的康佳先進製造業及相關産業項目已正式開工。作為2021年一季度陜西省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計劃建成康佳智慧家電總部、康佳絲路科技城。孫藝民介紹,目前共有超過40家東部電子産品加工企業將産能轉移到西安國際港務區,有的企業還將生産和研發部門全部轉移到西安。

空港方面,西安將臨空産業作為助推對外開放的重要支撐。這裡擁有西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和西北地區最大的空中綜合交通樞紐——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截至2020年底,西安共開通客貨運航線383條。通過差異化航線佈局,一條以西安為中心,面向“一帶一路”國家、覆蓋全球的航線網路正加速形成。空港新城吸引了梅裏眾誠、賽峰、綠地等世界500強和東航、南航、川航等14家航空公司區域總部先後落地,臨空經濟規模突破120億元。

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截至2021年2月,西安已與39個國家62個城市結為友好交流城市。2020年,西安市實際利用外資76.77億美元,面對疫情衝擊,仍實現了同比增長8.78%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