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省級非遺項目——關中木構古建營造技藝

發佈時間:2021-08-23 10:58:32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木結構框架為主的中國傳統建築,因為榫卯機構和鬥拱承重,不僅美觀而且輕盈抗震。一代代匠人傳承著木結構營造技藝,在今天傳統文化興起的歲月裏,通過一個個倣古建築讓人們欣賞傳統建築之美。“關中木構營造技藝”今年成為市級非遺,它的第三代傳人安武濤1990年當學徒後,就再也沒離開過這個行業。

安武濤家在戶縣,他17歲入門跟舅舅段桂榮家學習營造技藝。如今的木匠早已各有專長,專注于其中一個領域。但營造技藝卻仍然用師帶徒的方式,培養古建所有流程都精通的全才。“我從大木作裏的木構件學起,先學處理木材的放線、推、刨,然後開始製作榫卯。”安武濤説榫卯是古建中代表性的結構,製作難度很大。因為零部件大小、凹凸尺寸都要心中有數,最後組裝起來才能紋絲合縫。

原來,營造技藝有不同的專業分工,大木作、小木做、瓦作、磚作、油作……其中大木作佔主導地位。17歲入行的安武濤今年已經45歲了,他跟隨舅舅走南闖北,用10年的時間完成各類技藝嫺熟,可以獨當一面。如今,他在戶縣有了自己的加工場地,每年的倣古建築工程不斷。

在加工現場記者看到生動立體的微縮建築模型,安武濤説在木構件製作前,先按比例把倣古建築先做成微縮模型,每個零部件按比例縮小,然後組裝成功。就像提前預習的立體圖紙一樣,然後就可以開始製作各個部件。之後的木構件如何製作呢?

他的加工場地,俄羅斯樟子松正在車床上等待切割,這是製作木構件的第一道工序,先要將原木切割。安武濤説這個步驟如今已經用機器取代過去的手工切割,更加省力精準。隨後對原木打磨,將上面的紋路處理光滑。第三步是防腐工序,木材入浸泡池用防腐藥水滲泡30分鐘,防止生蟲。等這些木構件製作好之後運到安裝現場還要抹一層桐油進行二次防腐。第四步是等木材曬乾進入製作工序,做柱、梁、檁、枋、鬥拱等大小構件。這個過程更加複雜,因為不同的構件都各自的工序。

記者在現場還看到了正在雕刻的裝飾性木構件,過去的手工雕刻如今也可以用機器雕刻替代部分,木構件在機器上360°旋轉,紋飾圖樣一點點雕刻出來。“機器雕刻之後還會手工修理,因為雕出來的樣式還是不夠細緻。”安武濤告訴記者,以前雕刻每人每天只有零點幾個平方米,現在一台機器一天可雕刻一平方多米,效率還是大大提高了。

等所有做好之後,進入最後的環節就是運到安裝現場組裝起來。安裝後意味著倣古建築主體完工,隨後再進行墻體砌築、油漆彩繪等,這時一個古香古色的倣古建築就會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