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頭條區 > 

這五年,扶貧産業更興旺(“十三五”,總書記關心的這些事)

發佈時間: 2020-10-27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 朱雋、顧仲陽、常欽、王漢超、周亞軍、朱佩嫻、高炳 | 責任編輯: 呂欣

發展扶貧産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産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要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強化産業扶貧,組織消費扶貧,加大培訓力度,促進轉移就業,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工作崗位。

産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産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産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

要因地制宜探索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子,多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産業,多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脫貧的機制,多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致富的動力。

——習近平

晨光熹微,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村民張忠華已經在自家大棚裏忙起來了。

“我要向總書記報喜!”張忠華笑得合不攏嘴,“總書記去年來我們村考察時,囑咐大家要把富硒品牌做起來。現在我們的富硒蔬菜賣得可好了,絲瓜每斤賣到了9元錢,去年我的3個大棚凈掙9萬多元,今年又流轉了20畝地,準備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實地考察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情況。總書記握著鄉親們的手説:“共産黨就是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黨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後日子會更好!”

“就像總書記説的那樣,鄉親們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潭頭村駐村第一書記肖桂花説,如今的潭頭村,蔬菜産業做大了,富硒品牌打響了,鄉村旅遊興旺了,全村109戶貧困戶全部脫了貧,戶戶有了致富産業。村口的笑臉墻上,一張張村民們脫貧後的笑臉燦爛綻放。

“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十三五”以來,總書記非常關心扶貧産業發展,從黃土高坡到西南邊陲,從秦嶺深處到大別山區,總書記一次次深入貧困地區,走到田間地頭,考察特色産業。

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産業在貧困地區拔節成長。産業興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832個貧困縣每個縣都有了主導産業,90%的貧困人口參與富民産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

秋天,正是收穫時節。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村民李義正在打理山葡萄。“這8畝山葡萄,去年賣了6萬多元,瞧現在這長勢,今年收入還能漲!”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村考察時,特意囑咐鄉親們:“産業是發展的根基,産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産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總書記的話講到了咱心坎上,這一年多,大家鉚足了勁、加油幹!”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葉陽説,村裏把山葡萄定為主導産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穩定了利益聯結,成立山葡萄酒釀造公司,“産業鏈長了,發展空間打開了”。

馬鞍山村的山葡萄種植面積5年增加近一倍,目前發展到3500畝,每畝純收入達到4000元,一半以上的村民因種植山葡萄獲益,産業鏈還帶動120多位村民務工,75名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山葡萄成了馬鞍山村農民的“錢串串”,小黃花則成了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群眾的“致富花”。

“我想給總書記捎個話,今年黃花大豐收,收購價漲了1倍多,鄉親們腰包更鼓了,盼著總書記再來咱村看看!”雲州區西坪鎮唐家堡村村民楊旗高興地説。

今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州區,考察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總書記指出:“希望把黃花産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産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

“總書記考察之後,我們的黃花産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雲州區委書記王鳳瑞説,區裏出臺一系列扶持措施,如今,種植黃花有補貼,水電路設施有配套,種植戶有龍頭企業帶動,還可上災害和價格“雙保險”。今年剛推出的採摘觀光遊營收180多萬元,黃花線上銷售額更是去年的7倍多,“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鄉親們的日子更美了!”

發展扶貧産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全國300多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各地構建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一個個特色農業帶動貧困群眾甩掉窮帽子,走向新生活。數據顯示,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達到30.2%。

“缺什麼補什麼,能幹什麼就幹什麼”

發展扶貧産業,找準路子是關鍵。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的大山上鬱鬱蔥蔥,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望著長勢正旺的片片黃精,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來村裏考察時的場景,不禁心潮澎湃。

去年4月15日,總書記來到重慶考察。一下飛機,總書記就轉乘火車、汽車前往石柱縣,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大山深處的華溪村。

“去往老黨員馬培清家的路上,我順手從田坎邊摘了一株黃精向總書記介紹,黃精是藥食兩用的草本中藥材,非常適合我們村種植。”王祥生回憶,“總書記拿起黃精,詳細詢問了村裏的産業發展情況,叮囑我們一定要把産業選準。”

第二天,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指出,要因地、因人制宜,缺什麼補什麼,能幹什麼就幹什麼,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總書記的講話提振了我們的信心與幹勁!”中益鄉黨委書記譚雪峰説,鄉里因地制宜,將黃精作為重點扶貧産業,今年種植規模增加到了1000畝,僅華溪村就從200畝增加到了520畝。

産業是脫貧之本、富民之基,為了選準特色産業,村幹部們常常坐十幾個小時的車,到外地取經。如今,華溪村除了黃精産業,還發展起了400畝脆桃、脆李,1800畝吳茱萸等中藥材,依託山高花香,擴大了養蜂産業規模。

為了讓特色農産品賣上好價錢,村裏建起扶貧加工車間,引進制藥企業,開發電商平臺。今年4月,王祥生還當了一次帶貨主播,賣出了700多萬元村裏的農産品。

“向總書記彙報,特色産業我們選準了!”王祥生説。

産業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村民把草畜産業發展成了脫貧支柱産業。

“2016年7月18日,總書記冒雨來到我們村考察,到我家先看了牛棚,問我飼養情況、跟我算養牛賬,後來又坐在炕上,詳細問我設施投入、扶持資金使用和銷售情況。”楊嶺村村民馬克俊記憶猶新,“總書記説,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産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村裏有勞動力,又有地種飼料,我們相信,草畜産業這把鑰匙,能打開困擾多年的‘貧困鎖’。”村黨支部書記張顧傑和鄉親們認準了草畜産業,請來技術員,引入信貸資金,擴種青貯玉米,大戶帶著貧困戶規模化養殖。

去年,全村實現戶均4頭育肥牛、4隻羊、4畝青貯玉米,畜牧業産值達到了3000萬元。而在涇源全縣,畜牧業也成了主導産業,收入佔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20%。

規模養殖鼓起了農民的腰包,還解放出不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去年楊嶺村全村戶均務工增收3萬元,原本貧困發生率高達33%的小村莊,如今村民把110輛小轎車開回了家。“現在看來,我們村産業富民的路子走對了!”張顧傑説。

近年來,通過實施産業扶貧三年攻堅行動,全國每個貧困縣形成2—3個扶貧主導産業,一批年産值超100億元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小特産”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大産業”。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特色農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堅持走綠色發展的路子,推廣新技術,發展深加工,把油茶業做優做大,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態良好。”

“總書記對我説,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們向前走、加油幹!”河南省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負責人陳世法動情回憶。

“我們要讓荒山成為綠色銀行,讓油茶果成為鄉親們的致富果。”陳世法説,今年初山茶油生産線建成投産,實現了良種培育、油茶種植、茶油加工一體化發展,健身步道、景觀水域等提升項目也已啟動,農旅融合發展加速。油茶園帶動了1831名貧困人口增收,吸納了2000多名群眾就業。

貧困戶陳文珍和老伴在油茶園裏幹活,她家的土地流轉了,每年務工收入3萬多元,她指著滿山碩果盈枝的茶樹説,“1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現在真的變金山嘍!”

如今,光山縣成了全國油茶産業發展重點縣,25.5萬畝油茶林染綠丘崗山坡,近30萬農民有了致富的“搖錢樹”,大夥兒高興地編了句順口溜:“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産業富民之路就會越走越寬。陜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鄉親們對此深有體會。

今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

“總書記在木耳大棚裏跟我們拉家常,詢問大夥兒一天能採多少木耳、能掙多少錢。總書記這麼關心山區老百姓,我們怎麼能不好好幹!”回憶起總書記到村裏考察時的情景,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非常激動。這陣子,他每天在大棚裏整理菌包,幹得更帶勁兒了。

如今,這個青山環抱的村莊,綠色發展動力十足。“總書記説,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總書記的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金米村駐村第一書記賴勝濤説,山村地處秦嶺深處,森林多,非常適合木耳生長。

“前些年,老百姓房前屋後,零零散散種些木耳,不過,種傳統椴木木耳得上山砍樹,會破壞生態。”賴勝濤説,近幾年村裏引進菌包廠,以果樹枝為原料,變廢為寶;建起溫室大棚,發展吊栽木耳。“鄉親們錢袋子鼓起來了,也不用再砍樹了。下一步我們準備發展鄉村旅遊,綠色又經濟,往後的日子更有奔頭了!”賴勝濤高興地説。

眼下,柞水縣木耳産業風生水起,鄉村旅遊逐漸升溫。“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圍繞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將有産業發展意願的貧困戶引入生態産業鏈,不斷把生態優勢轉變成發展優勢。”柞水縣委書記陳璇説。

守好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築牢脫貧“靠山”。數據顯示:到2019年底,全國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生態産業,帶動1600多萬貧困人口每人平均年增收4288元,一處處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

(本報記者朱雋、顧仲陽、常欽、王漢超、周亞軍、朱佩嫻、高炳)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