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智“疫”】第29期:完善消費券發放 更好助力經濟快速恢復

發佈時間: 2020-03-2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娜 | 責任編輯: 呂欣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會各界獻策獻力,動員各方力量支援幫助疫情防控工作。中國網政務聯合新型智庫“國聲智庫”策劃推出【專家學者智“疫”】專題系列報道,邀請我國高校、研究機構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疫情有關議題展開研討,刊發相關評論文章,解讀疫情對各行業的影響,發揮智庫機構咨政建言、輿論引導功能和國家媒體平臺的作用,智議和治疫,助力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完善消費券發放 更好助力經濟快速恢復

張娜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一、新冠疫情對經濟短期衝擊較大

新冠肺炎疫情給消費市場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鼓勵居家、減少外出等管控措施給經濟帶來重大負面影響。2020年3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1-2月份國民經濟運作情況。從公佈的數據來看,中國的投資、消費首次出現有統計記錄以來的負增長。數據顯示,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跌至33323億元,同比下降24.5%,環比下降27.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20.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23.7%)。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眾所週知,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持續近兩個月且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的防控已經對投資、消費的帶來短期重大衝擊,而隨著全球疫情的爆發,出口形勢也較為嚴峻,必將産生大的起伏。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在3月份的發佈會上表示,外需內需都要抓,外需的基本盤要穩住,內需是經濟的主動力。針對疫情期間消費低迷的問題,早在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強調,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對於促進消費回補,不僅可以使用乘用車、房地産等常規刺激手段,還可以嘗試“消費券”等非常規手段。

二、消費券是短期促進消費恢復的有效手段

發行“消費券”促進經濟回補,是刺激經濟短期快速恢復的一種相對成熟的做法,由政府向居民發放代金券,期待以此激發居民的消費慾望、增加民眾購買力,促進消費短期快速恢復,並進一步帶動生産和投資等其他經濟活動的增長。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後持續發放“食品券”,日本在1999年經濟泡沫破滅、經濟形勢嚴重惡化後發放了名為“地域振興券”的消費券。我國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也發放了多種消費券,積累了這方面的經驗。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從2008年7月的23.3%,跌落至2009年2月的11.6%,跌幅高達50%以上。在在國內經濟增長急劇放緩的形勢下,為擴大內需提振消費,全國很多地方都發放了消費券,如四川成都率先探索“消費券”,于2008年12月11日向市民發放三千萬消費券;隨後杭州市政府分三批共計發放了9.1億元消費券。

為應付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中央及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各種政策,如針對“新基建”的25萬億投資、繼續擴大對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等,這些政策無疑對疫後經濟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經濟要儘快止損恢復,相對而言,還要從消費尤其是國內消費入手。發放消費券能夠促使消費者在限定時期內快速消費,拉動經濟恢復所需時間短、見效快,而且能夠促進産業鏈恢復,在一些長産業鏈行業中的延伸效果更為顯著。

三、消費券發放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金融危機後全國很多省市都發放了消費券,隨後的統計數據以及學者的研究都表明消費券在擴大內需、提振消費、刺進經濟快速恢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杭州市貿易局對杭州第一期消費券的跟蹤統計顯示,2041萬元的消費券帶動了4207萬元的消費額,拉動擴大效應為2.06倍,在家電産品上更是高達5.4倍,商場的擴大效應為4倍,乘數效應明顯。

但一些學者的後來的問卷調查顯示,由於是第一次發放消費券,各省市在發放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發放力度小,消費券使用範圍不均衡、集中于餐飲業,發放渠道局限于各種形式的現場發放、由此也帶來了發放地域和人群的限制,使用手續繁瑣,使用時間短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財政資金支援消費的效果打了不小的折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券的使用範圍和使用效率。

疫情發生以來,各地政府為提振當地經濟也陸續發放或決定發放消費券。早在2月22日,浙江就宣佈將發放1000萬元的旅遊消費抵用券和億元美食消費券,以“近遊浙江”拉動文旅消費。據筆者網上公開資料統計,近期,其他省市,如江蘇南京、浙江建德、寧波、山東濟南、青島、廣東珠海、澳門地區以及一家商家如北京蘇寧、國美都已經或宣佈發放消費券。發放的類型有面向全體市民的餐飲消費券、體育消費券、圖書消費券、資訊消費券、旅遊消費券等,有面對特定人群的鄉村旅遊消費券、困難群眾消費券、工會會員消費券。面向全體市民的大都採用多批次網上搖號方式分發,而面向特定人群的消費券則按照系統內有關要求發放。消費券的發放有利於短期內刺激地方經濟恢復,但在發放方式、發放範圍、發放類型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重視和完善。

四、繼續完善消費券的發放

1.創新消費券發放類型。從已有的發放類型看,餐飲(美食)消費券居多,但該類消費券針對於需求價格彈性較小的商品,補貼和對貨幣的替代作用更大。為更好發揮消費券提振內需的作用,可以考慮發放多面向需求彈性大的商品和服務、産業鏈長、能夠發揮更大成熟效應的商品和服務,如旅遊業等。現階段發放的消費券更多的是面向“回補”消費,還應深入挖掘那些能夠“釋放潛力”的消費,如一些新興消費、軟性消費等,還有利於引導新消費、培育新業態。

2.創新發放方式,提高消費券使用率和回收率。各省市都不再採用之前現場發放的形式,基本都採用多批次網上搖號方式,這種方式節約成本、提高發放效率,但仍會導致“錯位”,即搖到券的不消費、想消費的沒有券。如根據杭州市旅委的統計,截至2009年7月26日,第一、二期杭州旅遊消費券的回收率分別為25%、10%。因此,應創新消費券的發放方式,通過個人電子支付平臺賬戶,在支付的同時領取、使用。

3.擴大發放範圍。由於疫情仍處於防控中,跨省市的人口流動非存在許多障礙和不足,現階段的發放主要面向本市轄區內的居民。但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需要持續的恢復和推動,因此,各地還應考慮面向外地遊客的全國範圍發放旅遊券,吸引外地消費者到本地消費。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行業,是“食、住、行、遊、購、娛”六大旅遊要素的集合體,産業關聯性強。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因此,通過旅遊消費券提振旅遊經濟快速恢復,有著較強的産業連帶效應和乘數效應,能夠帶動很多相關産業發展,擴大內需從而拉動整體消費。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文化、旅遊等産品和服務的需求和消費會逐漸增長。在此背景下,發放旅遊消費券必將産生更大的拉動效應。

作者簡介:張娜,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綜合交通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本期責編:胡俊

特別聲明:【專家學者智“疫”】系列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網看點、觀點或立場。如有相關疑問請聯繫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