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70週年特別報道:美麗鄉村,有山有水有風景

發佈時間: 2019-07-10 | 來源: 浙江新聞 | 作者:  | 責任編輯: 胡俊

産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産業振興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要推動鄉村産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産業體系,實現産業興旺,把産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推動鄉村生活富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柯橋區鄉村發揮各自的基礎産業優勢,錢清鎮方家橋村村辦輕紡原料市場實現民富村富,漓渚鎮6個村入股辦千畝花市實現經濟效益,平水鎮岔路口村閒置農房盤活實現美麗經濟……一大批鄉村産業振興的“柯橋樣板”紛紛涌現。

從賣茶葉毛竹到賣“風景”

“雙休日基本沒空房,淡季入住率也有五六成。”平水刻石山民宿工作人員小金説。

跟著小金走進村,村道兩側竹林成片,溪水清清,空氣新鮮。這裡已建成的民宿有數十幢,現代感的玻璃房民宿,比鄰農居的雙層住房,頗有“寂寂柴門村落裏,也教插柳記年華”之感。

岔路口村位於平水鎮會稽湖(平水江)上游,若耶溪源頭,由洪溪、岔路口、養龍、嵋山四個自然村合併。“我們村山多田少,茶園1000多畝,毛竹近2000畝,上世紀80年代前,村民全靠賣茶葉和竹筍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岔路口村黨支部書記尉瑞慶説,1983年分田到戶後,村民陸續外出打工,光嵋山自然村就有95%以上的村民外出,村裏留下的老房子成了危房,“2017年,岔路口村借‘五星達標、3A爭創’的契機,引進新興業態,發展‘美麗經濟’,激活沉睡的資源。”

作為總投資1億元的紹興市閒置農房盤活利用“全國樣板”探索村,岔路口村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氣煞樓”改造成擁有全自動、五星級設施的現代化標準化民宿。目前該村共盤活34幢閒置農房57個民宿122張床位,投資的飛拉達攀岩項目今年上半年吸引遊客3萬餘人。

“盤活閒置農房讓我們嘗到了甜頭。”60多歲的嵋山村村民酈雲夫婦原在外打工,年收入不到5萬元,現在兩夫妻一個在村裏建設工地做工,一個在民宿負責衛生保潔,兩人年收入達10多萬元,同時把家裏閒置的兩間農房出租,出租費一年1萬多元,還有原來荒廢的茶山由村統一土地流轉,年租金也有兩三千元。

“目前已啟動嵋山雅居項目,初步計劃盤活20幢閒置農房,鼓勵村民投資做中低端民宿,還有海豐花卉項目也已落戶,一期30畝花卉種植已經啟動,到時候可以看花看風景,爬山攀岩,吃飯住宿,鄉村旅遊的路子我們越走越寬了。”尉瑞慶笑著説。2018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3萬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2萬元,岔路口村完成了從賣茶葉毛竹到賣“風景”的蛻變。

窮村變富村 家家過上好日子

上午到村老年活動室喝茶聊天,下午逛逛村裏的公園,這是錢清鎮方家橋村王羊根的幸福老年生活。

走在方家橋村,美觀氣派的農家、筆直寬敞的道路、滿目翠綠的綠化……一個現代美麗的鄉村展現在眼前。“全靠改革開放帶來的福音,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今年85歲的王羊根説。

方家橋村與杭州蕭山區衙前鎮接壤,距蕭山國際機場10公里,距杭州40公里,蕭甬鐵路、104國道、329國道復線和浙東運河穿村而過,水陸交通極為便利。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們村是一個窮村,大部分村民以種田為生,農閒時就外出做小工,挑磚頭、背黃沙,村民收入也不多,直到1993年原料市場辦起後,變化就大了。”王羊根説。

1985年以後,錢清的鄉村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尤其紡織業,光錢清地區就有上百家紡織企業,紡織原料供不應求,價格一路飆升。一些頭腦靈活、經商意識濃厚者及時把握形勢,掌握商機,在錢清壩橋頭和104國道兩側開設公司,經營輕紡原料交易。壩橋頭一帶形成了輕紡原料一條街,場面熱鬧,生意火爆。

1992年底,方家橋村黨支部抓住時機,帶領村民創建錢清輕紡原料市場。1993年12月5日,投資350萬元的錢清原料市場一期首批竣工,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的4幢營業房交付使用。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錢清中國輕紡城原料市場目前佔地面積420畝,營業房2300余套,經營面積達28萬平方米,倉儲面積15萬平方米,入駐經營戶1280家。“2018年市場成交額達594.38億元,市場內企業合計納稅超億元。”方家橋村黨支部書記王郎水説,錢清原料市場是浙江省重點市場、中國最大化纖原料交易市場,方家橋村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薄弱村”一舉成為全市經濟百強村,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10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4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