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3月22日電 題:山海增秀色 城鄉繪新景——海南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新華社記者羅江
深化“多規合一”改革;率先實施省級生態環境機構改革;設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近一年來,海南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確保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2018年,海南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98.4%,地表水水質優良率為94.4%;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1%。
城鄉統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2月底,海口市美舍河“魚多成災”的圖片席捲了廣大市民朋友圈。經過兩年治理,美舍河水質改善後魚類驟增,帶來了“幸福的煩惱”。
不止美舍河,住建部、生態環境部重點監控的海南29個城鎮內河湖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現象。海南對60個城鎮內河湖污染水體實施水生態恢復和景觀再造,水質達標率由2015年的4.3%提高到目前的87.3%。
為了治理城市病,海南還在全省城市、縣城啟動“城市雙修”。海南省住建廳副廳長陳孝京説,海南將通過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解決老城區環境品質下降、空間秩序混亂等問題,逐步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
農村群眾也因環境改善更具獲得感。通過垃圾分類,文昌市湖淡村村容華麗蛻變,民宅房前院後乾淨整潔,村內小道也看不到垃圾。村民雲天宏介紹,可回收垃圾留在家裏等待收購;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在村內垃圾桶集轉机運,有害垃圾也有固定回收點。“垃圾分類成為生活習慣,大家在路上看到垃圾會主動撿起來。”
以農村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為主攻方向,海南正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到2020年村莊垃圾收集點將覆蓋100%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100%自然村。
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98.4%,地表水水質優良率為94.4%;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1%……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推進農村污染物治理,海南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生態優先引領高品質發展新路
去年9月,瓊中至樂東高速公路通車,打通了中部山區交通動脈。這條“雲端高速”穿行五指山、鸚哥嶺,是海南迄今地形最複雜、生態最敏感、建設難度最大的新建高速公路。
瓊樂高速項目主管符竣凡説:“秉持‘要把路修進去,不要把破壞帶進去’,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各個環節,達到了交通路、景觀路、生態路的目標。”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最大本錢,海南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去年起,海南取消12個市縣的GDP、投資、工業增加值考核。“綠色指揮棒”下,生態考核成為各市縣的“必答題”。
新興産業出現良好勢頭。30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海南,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進駐,一批國際知名旅行社、教育機構等紛紛落地。
海南省發改委主任符宣朝表示,海南要以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作為今後發展的主攻方向。
受生態保護要求和房地産調控等影響,海南有3.1萬畝存量商品住宅用地不能繼續用於住宅開發。海南建立健全退出機制,並鼓勵其轉型用於符合自貿區(港)發展定位的産業。
制度創新探路生態文明試驗區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通往棋子灣的海岸線上,一個個標注“生態紅線”的界碑引人注目。
按照全省一盤棋,海南繪出“多規合一”藍圖。生態保護紅線最早劃定。佔陸域面積的33.5%的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佔近岸海域總面積35.1%的海域生態保護紅線構建了全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屏障。
海南提出,要充分發揮“多規合一”引領發展和對資源配置的指導、管控作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做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頂層設計。
海南迎來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歷史機遇,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成為新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擁有良好資源環境和生態條件的海南先行先試,將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
今年初,海南設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主體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總面積4400余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陸域面積的七分之一。海南省林業局局長夏斐表示,試點立足保護和修復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將中部現有自然保護地及周邊天然林、公益林區連通,統籌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周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實施省級生態環境機構改革;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加快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汽車;出臺全面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實施方案……海南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紮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路線圖日益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