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7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指導推動今年全國政務公開工作。這已經是連續第六年為年度政務公開工作劃重點了。與前幾年相比,2017年的政務公開工作在公開範圍和內容上繼續深化拓展,比如首次提出要按月公開全國財政收支情況、要求實行環境保護例行新聞發佈會制度、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的資訊公開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務公開不斷推進。針對理念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工作不夠強、實效不理想等問題,有關部門不斷提升政務公開規範化、標準化水準,政策越來越透明也讓社會公眾有了更加廣泛的參與空間。
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
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政務公開是增強政府公信力,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重要途徑。回顧政務公開的發展歷程,社會公眾從漠不關心到主動申請、政府部門從嚴防死守到公開透明,在公眾與政府的不斷互動中,政務公開的重要意義越來越清晰地得以展現,“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的原則也逐漸成為共識。
對比6年來國辦印發的政府資訊公開重點工作安排,不難發現,資訊公開的內容和程度正在不斷細化,可操作性也越來越強。2012年還只是要求“圍繞財政預決算、‘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等群眾關心的資訊,細化公開內容,落實公開措施”,到了今年就變成了“按月公開全國財政收支情況,解讀財政收支增減變化情況及原因、預判財政收入走勢,主動解釋説明收支運作中可能引發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此,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表示,“政務公開的要求不斷精細化,公開的內容和範圍也非常詳細,要求明確、一目了然。”
相較于政府部門對於政務公開的積極態度,社會公眾主動參與意識也日益增強。今年初,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向國家能源局和環保部提起政府資訊公開申請,要求公開燃石油焦火力發電項目的數量、污染監測數據、與霧霾的關聯度等資訊。“我國的政府資訊公開申請越來越便利,很快就完成資訊申請提交了。”沈巋表示,提交申請一個月之內便相繼收到了國家能源局和環保部的回復,比較滿意,“這體現了資訊公開、回應廣大公眾關切的精神。”
來自北京市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申請政府資訊公開總數達3.4萬件,比2013年增長了一倍多,公安局、規劃國土委、住房城鄉建設委、工商局和食品藥品監管局位列政府部門申請量的前5位。
不過,媒體上屢屢曝光的申請公開遭拒絕事例也表明,公眾與政府對於哪些政府資訊應當公開還存在不同的認知。據北京市政府資訊公開工作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北京市行政機關受理政府資訊公開行政復議案件1827件,比2013年增長了43.9%;北京市法院系統共審理與政府資訊公開有關的行政訴訟案件2576件,比2013年增長了44.3%,政府資訊公開案件正成為行政案件的重要增長點。
加強網站管理,打造新媒體傳播平臺
作為政務公開的主要平臺,政府網站向來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儘管資訊更新不及時、資訊發佈不準確、交流互動不回應、服務資訊不實用等問題屢遭詬病,但鮮見主管官員因此受處分。不過,這一“慣例”今年被徹底打破:海南省儋州市商務局局長、黨組書記董海峰因為“失職導致該局網站長期不更新”被處以行政記過及黨內警告處分。這是全國首例因未履行資訊公開責任而被問責的案例。
正是強力有效的監管,讓政府網站的面貌逐年得到改善。國務院辦公廳政府資訊與政務公開辦公室2016年共開展了4次全國各級政府網站抽查,合格率從年初的81.5%提升到年底的91%,關鍵就在於完善制度規範、強化監測監管。國家稅務總局將政府網站管理納入全局績效考核,吉林省對問題網站責任單位和人員予以點名通報等處理,安徽省全面曝光“帶病”運作的政府網站……截至目前,91%的省(區、市)對政府網站進行了考核,84%的省(區、市)建立了問題網站問責機制,對不合格網站嚴肅追責,督促整改。2016年,全國還累計關停上移無力維護的政府網站2萬餘個,減幅達30%,其中縣級以走訪基層政府網站減幅達43%。
相較于傳統的政府網站,現在不少人都更習慣官微、公眾號、客戶端等新媒體。對此,國務院對政務公開工作的要求也從2016年的“更好發揮媒體作用”,變成了今年的“管好用好政務新媒體”,首次對新媒體提出具體要求。在這方面,中央政府率先垂范。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上史無前例地印上了醒目的二維碼,裏面用動畫和圖表全面解釋了政府一整年的工作。而國務院客戶端也“大招”頻出,政府工作報告、總理記者會、新聞發佈會等傳統議題紛紛搭上短視頻、航拍、H5等新技術,實現了爆炸式傳播,僅《首次披露!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幕後》的視頻播放量就超過2000萬次。
“實現資訊公開、政策解讀等政務公開工作和新媒體結合是必然趨勢,也是網路時代政府管理創新的必然要求,要讓政府的資訊和聲音通過新媒體送達,使政策更容易被理解,讓老百姓看得到、聽得懂、能監督。”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