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政策解讀

形式主義影響實效 脫貧攻堅戰今年該咋幹?

發佈時間: 2017-03-16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孟超

重點區域和群體脫貧任務艱巨,形式主義影響實效

脫貧攻堅戰 今年該咋幹(民生三問·會後探落實①)

北京市密雲區穆家峪鎮發揮合作社作用,做大做強特色種養業,助力脫貧攻堅。圖為3月15日,穆家峪鎮悅民嘉譽種植合作社的村民正在採摘薄皮甜瓜。記者 賀勇 攝

開欄的話

兩會閉幕,減貧1000萬、新增就業1100萬、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提高到450元……一個個數字的背後,透露出黨中央誠摯的民生關切。

本版今日起推出“會後探落實”相關報道,就今年民生領域的目標任務採訪相關人士,探討落實中的難點和解決辦法。今日首篇關注扶貧領域,探究脫貧攻堅難在哪,社會各方怎樣參與進來,如何避免數字脫貧。

問 脫貧到如今,攻堅難在哪兒

基礎設施薄弱,地方財力不足,農村勞動力流失

記者: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目前脫貧攻堅的複雜性、艱巨性體現在哪兒?

雲南省扶貧辦副主任奪石當:目前在脫貧攻堅的工作中,重點區域和重點群體脫貧任務艱巨,形式主義影響脫貧實效,幫扶方式較單一,“造血式”可持續發展扶貧産業難度大,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保障水準還不高,因災、因病、因學返貧情況時有發生,穩定脫貧任務艱巨。一些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自我發展能力弱,主觀能動性不足,部分幹部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

貴州省畢節市扶貧辦主任顏嶺:一是脫貧任務艱巨。通過多年的扶貧開發,現在剩餘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以貧困發生率高、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低、遠離城市中心等為主要特徵的深山區、石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二是基礎設施薄弱。由於貧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區、石山區,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且投資較平原地區翻番,地方財力難以負擔,把農産品變為商品存在“豆腐盤成肉價錢”的現狀。

三是增收渠道狹窄。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極貧鄉鎮等特困地區貧困群眾收入主要靠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或者外出務工,增收渠道十分狹窄。

四是農業主體流失。農村勞動力流失,有發展思路、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都轉移到城市,在家從事農業生産的以老人和婦女為主,發展農業産業缺乏經營主體,存在“弱勢群體經營弱勢産業”的惡性迴圈。

記者:如何落實好中央政府提出的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強化資金監管這方面的要求?

奪石當:今年雲南要解決1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問題,將以特困群體和特困區域為重點,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深化精準扶貧、集中力量攻堅、推動穩定脫貧、激發內生動力、強化資金管理,力爭在産業扶貧、勞動力培訓轉移、教育扶貧、易地扶貧搬遷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少數民族團結進步脫貧、生態文明脫貧上作出示範。

貴州省遵義市扶貧辦主任劉強:在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上,我們要持續用好“精準扶貧劇場”“扶貧大喇叭”“空中扶貧講堂”等載體,大力宣傳“貧窮不可怕不可恥,躺在政府扶持上不思進取就可怕可恥”的思想,引導全社會向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學習,堅決做到扶貧不扶懶、扶貧不養富。在強化資金監管上,建立扶貧項目監管新機制,建立扶貧龍頭企業聯審新機制。引入第三方審計監督。

問 “輸血”變“造血”,企業如何參與好

依靠市場力量,釋放經濟潛能,鼓勵投資創業

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創新扶貧協作機制,支援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地方扶貧中,社會力量的加入帶來了哪些優勢和活力呢?

奪石當:當前以政府為扶貧主體的模式面臨“錢從哪來”“錢花哪去”的雙重困境。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可有效緩解這兩大難題,尤其是社會力量通過教育、産業扶貧等模式,扶到點上、根上。同時,有助於釋放經濟發展的潛能。鼓勵和吸引更多非公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創業,由被動“輸血”變主動“造血”,既可幫助貧困人口提高收入,也可實現企業發展的戰略延伸和可持續,釋放貧困地區的市場潛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劉強:精準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事業,政府有職責,社會有責任,民眾有義務。當前在扶貧開發工作中還存在著“政府熱、社會弱、市場冷”的局面,社會力量對精準扶貧的支援、支撐作用還有發揮潛力。因此,不能把扶貧只當作是政府的事、幹部的事,而是要發動社會力量、各方面力量共同來做;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行政力量來推動,還要運用市場的手段和方式,依靠市場的力量、社會的資源來推動。

問 如何防止“假脫貧”“被脫貧”

時間服從品質,不搞盲目攀比,常態督查督辦

記者: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現象,如何看待?

奪石當:這説明扶貧工作中存在形式主義,沒有尊重扶貧工作客觀規律,沒有處理好速度與成效的關係,扶貧方式過於簡單化,追求短期效果。

中央明確脫貧攻堅目標後,地方出現了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急躁。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對脫貧目標層層加碼;有的不考慮穩定脫貧,單純計算當年收入,把貧困人口“算”出去;有的不研究幫助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措施,簡單採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二是拖延。有些地方思想上不夠重視,工作上比較被動,貧困群眾滿意度低。

記者:如何避免這些現象?

顏嶺:堅持時間進度服從品質,不盲目攀比,堅決防止出現“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現象。一要防止急躁症。綜合考慮貧困人口規模、貧困程度、發展基礎、投入力度等因素,科學調整貧困退出滾動規劃和年度計劃,防止不切實際的層層加碼,堅決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二要防止拖延病。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克服擠出效應,避免歇口氣的想法,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劉強:我們依託大數據實施精準扶貧,構建形成遵義扶貧雲平臺,推動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投向更精準、扶貧管理更精準。對貧困縣開展蹲點督查督導,實行常態化督查督辦,對工作不力的單位採取挂黃牌督辦,對整改落實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管理。對存在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等情況的單位和個人,一經查實將嚴肅處理。(記者 郝迎燦 李茂穎 胡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