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檢查6部法律實施情況,聽取審議國務院和“兩高”20個工作報告,監督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增強。2016年,政務公開加大推進,省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全面公佈;全國法院新糾正重大冤假錯案11件17人,數量達歷史新高;全國檢察機關高壓反腐,立案偵查職務犯罪47650人……
立法為民,執法為民,司法為民。連日來,代表委員認真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兩高”工作報告。他們表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立法要公正、公平、公開,執法要公正、規範、文明,司法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提升全社會的法治獲得感。
立法品質越來越好
全面依法治國,憲法法律的權威必須得到牢固樹立,要讓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貫穿社會治理各環節全過程。
善治必先有良法。“制定8部法律,修改27部法律,通過7個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決議,作出1個法律解釋,決定將1件法律草案、3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草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一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交出了一份高品質的立法成績單,立法數量多、分量重、品質好、節奏快。而在政府層面,2016年,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議案13件、制定修訂行政法規8件,還不斷完善公共決策民意吸納機制,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
可以説,隨著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邁進,無論在全國還是地方,對立法工作的要求都越來越高,立法品質也越來越好。
“食藥監管立法沒有最嚴,只有更嚴。”四川省食藥監局局長姚義賢代表告訴記者,在食藥領域,僅僅是四川出臺的地方立法便涉及藥品監管、藥械第三方物流和中藥飲片炮製等多個領域,不僅對藥品、醫療器械第三方物流企業準入門檻制定了嚴格規定,而且在中藥材種植品質標準和中藥飲片炮製規範方面建立一系列長效監管機制。姚義賢表示,食藥安全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從中央到地方的相關立法日趨完善,“食品藥品方面的立法不僅更細化,而且在制度上更加順應時代需要。”
法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在我國,執法的主體主要是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政府必須帶頭依法行政,特別要培養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的法治思維,推動社會環境風清氣正。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委員是電影《黃克功案件》的編劇。他説:“法律面前無特權。黃克功案件是從嚴治黨、從嚴治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案例和教材。黃克功本人是屢建戰功的紅軍團長,卻居功自傲、開槍殺人,後來通過一場2000人參加的公開、公正的審判,實現了‘殺了黃克功,為黨立警鐘’,也更讓我黨我軍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王興東説,現如今,一些領導幹部蔑視法律,甚至一些法律工作者知法犯法,嚴重損害黨和國家在群眾心中的形象。“領導幹部要帶頭守法、消滅特權,以公平、公正、公開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法律工作者要忠實于法律、努力杜絕冤假錯案,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司法改革越來越深
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司法機關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衛者,在全面依法治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司法體制改革作出戰略部署,幾年來司改不斷攻堅克難、持續穩步向前,一大批重大改革方案陸續出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司法體制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
“司法責任制改革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基石,其難點關鍵是要建立權責統一、權責明晰、權力制約的司法權運作機制。”河北邯鄲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賈春梅代表認為,司法責任制在整個司法體制改革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決定性地位,對於促進司法公正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賈春梅建議,建立完善科學合理的檢察權、審判權運作機制,按照“誰辦案誰負責”的要求,突出入額檢察官、法官的辦案主體地位。同時,積極適應新的司法權力運作機制特點,探索加強檢察、審判管理的新辦法,確保辦案品質效率,促進公正高效司法,做到“放權不放任”“放權更放心”。
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繆蒂生代表認為,司法不單純是審案判案,它屬於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範疇。法官的司法作風事關司法公信和法律權威,影響著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係。法官要不斷增強政治意識、法治意識和群眾意識,依法保障民生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司法體制改革以後,引導法官下沉一線、到一線辦案,這個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汪利民委員表示,人員分類管理方面,如何解決輔助人員的來源和待遇問題,還需要研究、亟待解決。這幾年一線法官辦案壓力特別大,需要有足夠的輔助人員承擔事務性工作,確保法官一心一意完成司法判斷。但從目前情況看,一個法官還配置不到一個輔助人員,缺口很大、壓力很大。
“聘用司法僱員承擔法官助理和書記員等職務,是比較有效的解決途徑。”但汪利民同時也認為,與在編在崗人員相比,聘用人員待遇太低、缺乏保障。這亟須通過頂層設計,從制度上明確司法僱員的職能定位,保障其應有待遇,促進司法輔助人員隊伍的穩定。
信法用法越來越多
法治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沒有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在社會轉型期,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出現各種矛盾糾紛在所難免。“過去,許多群眾有‘信訪不信法’‘以訪壓法’‘棄法轉訪’等心理,對於基層幹部而言,信訪工作確實‘壓力山大’。”江西省豐城市蕉坑鄉駐台州流動黨支部書記、辦事處主任盧金生代表坦言,由於部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再加上大量涉法涉訴信訪沒有及時批轉移交司法和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或批轉移交之後沒能得到認真處理,造成很多信訪案件久拖不決,有的則成了“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
在全面依法治國大背景下,這一問題逐漸得到解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革信訪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2014年,中央又提出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導入司法程式機制。
先是心理層面的轉變,長期的農村普法教育讓更多群眾增強了法治觀念。面對矛盾糾紛,以牙還牙、陳情纏訪等非法治方式越來越少,更多人選擇在法律框架裏尋找解決方案。盧金生説:“同時,通過制度規範,基層群訪鬧訪的行為有所減少。如今,‘陳情三年不如上訴一年’,走法律程式管用了,群眾自然更多信法用法了。”
深入淺出、喜聞樂見的普法宣傳,是培育法治觀念的關鍵一環。“現在已經是第七個五年普法規劃的第二年了。隨著法治宣傳教育主題活動的廣泛開展,全社會的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群眾依法維權、有事找法的法律意識明顯提高。”雲南普洱市司法局政治部主任李松泉代表説,“過去村民們一有糾紛,很容易發生口角,甚至打架鬥毆。現在,他們都能夠主動到鄉鎮找司法所進行調解,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這幾年,普洱市通過開展法律進村寨、進社區、進企業等“七進”活動,把法律知識編排成小品、戲劇進行鮮活生動的法治宣傳。李松泉説,在少數民族地區,我們還將法律知識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宣講,引導大家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
(本報記者張璁、史自強、智春麗、張文、鄭海鷗、曹怡晴、魏本貌、李茂穎、辛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