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51歲,半月板有病,周圍同事們都知道東北養老金缺口很大,真不知道我退休後能不能按時領到養老金?能不能安心養老?”在瀋陽一家企業工作的孫彥飛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養老問題關係每個家庭、關乎國計民生,帶著這些疑問,《法制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
建立中央調劑金制度
“‘養老保險綜合改革方案’已擬就,正按程式審批,預計將在今年實施。”鄭功成告訴記者。
鄭功成説:“包括建立養老金中央調劑金制度、個人賬戶做實或者做空選擇、延遲退休年齡等核心問題,都會在方案中得到反映。”
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3億人,老齡化的加速使得養老壓力迅速放大。越來越多的省份出現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現象,這種局面令人憂慮。
鄭功成説,社會保險法和“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2015年實現全國統籌的目標。然而,由於地區分割的格局持續太久,有的地區收不抵支,有的地區收大於支,在這種情況下,要統籌資金就必然會觸及地區利益,涉及到地區利益的博弈,難度非常大。但是中央已經草擬方案,準備先建立中央調劑金制度,不是一步到位地實現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全國統籌,而是逐漸地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再過渡到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
鄭功成解釋説,調劑金就是按照一定比率從各省市自治區徵集一部分養老保險基金,再按照實際需求的一定比率支付給各省市自治區。這個制度實行以後,地方的負擔越來越公平,局部地區基金缺口越來越大的勢頭會得到扭轉。調劑金雖然還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全國統籌,卻是邁向全國統籌最關鍵的一步。
安排多層次養老保險
鄭功成告訴記者,應建立一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有基本養老保險、有企業年金,以及個人可以購買商業養老保險。
第一層次是政府主導的,政府要擔責,是基礎養老金。第二層次,是企業或職業年金,它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的責任,政府通過稅收優惠而給予補貼。第三層次,如果個人收入水準比較高,還可以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有了三個層次的保障,退休對個人生活影響就不大了。當然,退休養老的層次是一級一級往上提高的,政府的責任主要體現在第一層次上。
鄭功成認為,現在大家對第一個層次的期望值太高,將老有所養所有的開支都要由這個制度來解決,這是不現實的,老有所養是需要多個制度安排才能解決的。多個方面,用多種制度安排來應對,因此,基本養老金的提升應該適度,對於第二、第三層次的養老,政府應該用有力的政策來引導,比如企業年金是否有稅收上的優惠等。如果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能夠建立起來,對責任的劃分進行優化,那麼這樣的制度安排就是可持續的。
立足社區提供精準服務
對於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鄭功成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總量供給不足與現存結構不合理。“十一五”期間全國養老院有300多萬張床位,“十二五”末期增加到600多萬張床位,數量翻了一番,但近50%空置,這就説明存在結構性問題。總量供給嚴重不足與空置床位越來越多,説明我們養老服務業的政策導向存在問題,對民間投資方向的影響還不夠精準。
要改變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就要提供“精準養老服務”,有針對性地進行投入,鄭功成認為,從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來看,還應立足於社區,幫助老年人居家養老。同時,政府公共資源應向社區傾斜,將社會資源包括慈善資源、市場資源引向社區。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誰來照顧你?”“一個失能老人,就可能壓垮一個家庭。”自己的母親就曾經是一位失能老人,全國人大代表易連軍創辦了齊齊哈爾市建華區誠信失能老人護理院,目前收留了100多位失能老人,是黑龍江省唯一一家失能老人護理院。對鄭功成的看法,易連軍深表贊同,她最希望得到的還是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援。她認為,應該在舊房改造、新區建設的規劃中預留養老服務用地、用房。
鄭功成表示,今年可以説是我國養老保險改革最關鍵的一年,推動綜合改革方案付諸行動,目標是非常清晰的。“但養老金制度的完善與水準提升還需要養老服務業發展同步,否則,老年人錢拿多了,服務卻跟不上,其生活品質也不會有保障。因此,現在特別需要編造規劃與頂層設計。”鄭功成最後強調。(本報記者 崔東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