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北京2月20日電(記者朱競若、賀勇、王昊男)水資源緊缺、霧霾襲來、人口超載,北京被環境問題壓得喘不過氣,環境建設成為市民期盼的“最大公約數”。2014年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為北京打開了發展空間。數據顯示,北京環境向好的逆轉拐點,已在2016年底穩定顯現。
“量水發展”,地下水位實現由降到升!
北京市水務局局長金樹東介紹,2015年北京地下水位止跌回穩,基本與上一年度持平,到2016年11月末,地下水位同比回升0.42米,地下水儲量增加2.2億立方米,密雲水庫17年來首次出現16億立方米庫容。
北京資源性缺水,不得不靠長期超采地下水保障城市用水。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北京市不斷強化“量水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南水北調通水以來,北京市強化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統一調度,合理壓減集中地下水源取水量,促進了北京地下水的涵養和回升。
聯防聯治,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2013年,北京大氣污染治理第一年,中度以上污染天氣高達105天,沒能完成PM2.5下降5%的年度目標,市政府接受人大代表問責。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地和北京周邊七省區聯合行動,治理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北京終於迎來空氣品質改善拐點,中度以上污染天氣降至90天。
市環保局局長方力介紹,最近幾年是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最大、措施最豐富、成效最顯著的時期。特別是2016年,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四項污染物濃度分別為10、48、92和73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28.6%、4.0%、9.8%和9.9%。空氣品質達標天數(優和良)198天,同比增加12天,達標率54%,重污染39天,同比減少7天。
人隨業走,北京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由增到減!
2000年至2012年,北京人口增加700多萬,人口過度超載,導致“大城市病”集中暴發。北京協同發展疏解功能是關鍵。人隨業走,大紅門市場、動物園批發市場外遷,周邊交通擁堵明顯緩解;大批工業企業外遷,帶動就業疏解;北京電影學院落戶懷柔,城市學院遷往順義,人民大學新校區選址通州,一批高校和著名醫院向外疏解,帶動人口均衡分佈。
市發改委主任盧彥介紹,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72.9萬人,同比增加2.4萬人,增量同比減少16.5萬人,增速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其中城六區常住人口2016年出現由增到減的拐點,比2015年減少35.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