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4日電題: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牽住了嗎?
編者按: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提出了“建設和管理好首都”的總要求,並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非首都功能疏解得怎麼樣了?城市管理水準提高得怎麼樣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將滿3年之際,新華社記者歷時2個多月,深入基層調研採訪,尋找答案。從今天起,本社“新華全媒頭條”欄目連續2天播發相關調研稿件。
新華社記者梁相斌、涂銘、毛偉豪、梁天韻
要“建設和管理好首都”,建設首善之區,就必須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既是強化首都功能、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的現實需要,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工程。
新華社記者深入調查發現,近3年來,北京市一直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上做“減法”,在強化首都“四個中心”功能上做“加法”,“瘦身健體”之路邁出堅實步伐。
在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的萬容天地,一名商戶在挂衣服,不遠處的墻上貼有“甩貨”標誌(2017年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探問之一:非首都功能疏解進展如何?
2015年4月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批發市場、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作為非首都功能疏解,分佈在北京城區中的上百個小商品交易市場成為首當其衝的疏解對象。
西城區常務副區長孫碩介紹,“動物園批發市場”各市場共完成撤市約16.3萬平方米,疏解攤位數5000個,疏解人口1.5萬人。2017年底前,“動批”各市場將全面完成疏解。 北京市京津冀協同辦常務副主任王海臣説,2013年以來,北京市累計關停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1341家。2016年1至11月,北京市完成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117個,共計調整疏解建築面積160萬平方米,商戶2.8萬戶,從業人員8.8萬人。
在減存量的同時,北京嚴控增量。北京率先以清單方式發佈了全國首個《新增産業禁止和限制目錄》,涉及産業佔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55%,城六區禁限比例達79%,堪稱“史上最嚴”。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説:“目錄實施以來,全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數累計達1.6萬件。”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宋迎昌認為,北京實施以業控人政策,將低端産業向外轉移;而通過京津冀協同機制,疏解出去的企業在河北、天津找到相應發展空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制,成效比較明顯,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在全國有可以借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