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沈亦伶
財稅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如果將這場改革比喻成一場馬拉松,按照“2016年基本完成改革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時間表,那麼財稅體制改革正處於半程配速的關鍵期。
值此關鍵期,2017年財稅改革有啥大動作?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7年財稅體制改革定了調: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為了完成年度任務,財稅改革該往哪兒使勁?有哪些難點和痛點?針對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劍指“亂花錢”與“亂舉債”
政府預算管理制度大框架確立,多項稅制改革加快推進
“在國家治理中,財稅體制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可謂牽一髮動全身。”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務有三項: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從目前來看,前兩項任務進展明顯,很多改革措施已經落地見效。
預算是公共財政的基石,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深化財稅改革的首要內容。抓住預算這一“龍頭”,就等於牽住了改革的牛鼻子。這兩年,預算管理制度的大框架已經搭起來了,財政資金管理越來越規範,預算公開邁出新步伐,地方債務風險的“韁繩”越勒越緊。
比如,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是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2016年兩會上,“國家賬本”中的四大預算齊“亮相”,一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就此建立。按照新《預演算法》要求,政府的收入、支出和債務,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從根本上解決花錢不到位和“亂舉債”的問題。
同時,加大各預算之間的財力統籌,將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更多地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我國政府預算體系包括四本預算,各有側重和分工。相對而言,一般公共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主要涉及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與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將資金更多地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意味著公共財政實力增強,政府可以更好地保障百姓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預算管理研究所所長李燕教授認為。
預算公開透明,百姓才能了解財政的錢花到了什麼地方,花得是否合理到位。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我國預算公開邁出實質性步伐,預算公開法制框架基本確立。除單獨公開“三公”經費預算外,公開範圍由一般預算拓展到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由單獨公開部門收支預算拓展到公開部門職責、機構設置、機關運作經費安排、政府採購、國有資産佔用、預算績效等情況。
政府預算體系進一步完善的同時,稅改也成效顯著。“稅制改革和減稅政策,不僅直接降低了企業稅收負擔,有力支援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且助推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企業轉型升級,對穩定經濟增長和增強市場活力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國家稅務總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軍表示,2016年營改增全面推開,改革總體運作平穩、漸行漸好,成效好于預期。全年累計減稅超過5000億元,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改革目標如期實現。
2016年,稅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改革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實行從價計徵,並在河北省試點開徵水資源稅。從改革實施情況看,改革運作平穩,企業稅費負擔普遍下降,促進資源節約利用效應初步顯現。此外,我國第一部“綠色稅法”——環保稅法出臺,環保稅將成為我國第十八個稅種。
央地關係調整更精準
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將成今年改革重點
“作為深化財稅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對滯後。當前,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調整,亟待精確落地。”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高培勇認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三方面內容,不是簡單的並列關係,而是有機聯繫、相互貫通的統一體。如果一個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後,不能與其他兩個方面步調一致、形成合力,則會影響改革的總體效應。
那麼,央地財政關係應當如何調整?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今年財稅改革的重心。首先要界定政府邊界,明確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係之後,再來劃分央地間財政事權,進而再確定央地收入劃分、健全地方主體稅體系。
“央地關係調整的傳統思路是下移財力,這是不對的。未來應該上移事權和支出責任,哪些事權上移,這要做大量細緻工作,需要持續推進。”劉尚希認為,地方政府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比重,現在已經超過85%,中央本級支出不足15%。中央支出比重如此之低,導致中央對地方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有一定的風險隱患。
“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要按照構建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加快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在一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財政部部長肖捷表示。國務院已經出臺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改革總體要求、劃分原則、主要內容。今年將加快制定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收入範圍,健全地方稅體系,推動形成權責利清晰、更加有利於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財稅體制。
“要抓住改革時間窗口,及時推出一批高品質的改革方案,提高改革精準化水準,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措施落實。”肖捷説。
減稅降費仍是主基調
個稅改革有望“破題”,營改增減稅規模有望達7000億元
“現在製造業的利潤,差不多也就是5%左右,這費那費一多,企業很難承受。降成本,首先要把費降下來。”全國政協委員、會計審計學家張連起認為,大規模減稅降費,對實體經濟肯定是利好,負擔輕了,振興的動力才會更足。
減稅降費仍是今年財政政策的主基調。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有利於發揮減稅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效應。具體措施包括:繼續落實並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擴大減稅效應;落實好其他已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實施新的減稅措施。同時,進一步清理規範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範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
減稅方面,營改增將繼續擔當重任。專家預計,今年營改增減稅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有可能達到7000億元。因為,去年營改增全面推開是在5月份,時間只有8個月。2017年則是一整年,四大行業減稅存在翹尾因素,不動産納入抵扣也有翹尾因素。兩個“尾巴”一翹,全年減稅5000億元就打不住了。
深化稅制改革,是社會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今年的稅制改革內容,大致有這麼幾項:研究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研究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繼續深化資源稅改革,擴大水資源稅試點範圍。貫徹稅收法定原則,配合做好煙葉稅等稅收立法工作。起草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條例。研究制定個人收入和財産資訊系統建設總體方案。
如果前幾年大家談個稅主要是從收入角度看,現在則更注重公平性,應該從家庭支出負擔角度考慮,因此“增加專項扣除項目”就成了近兩年討論個稅改革時的高頻熱詞。專項扣除的可能性、扣除項目的設計以及扣除額度的核算方式等,都成為個稅改革的焦點。
“在修訂個人所得稅法的基礎上,應研究決定專項扣除可能的方向。具體講,就是通過建立‘基本扣除+專項扣除’機制,適當增加專項扣除,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張連起説,比如在現行3500元和三險一金基礎上,去年已在31個城市試點商業健康保險扣除政策。下一步,根據社會配套條件和徵管機制的完善程度,可適當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比如,再教育支出、贍養撫養支出、首套房貸利息等支出,以此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稅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