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政務紅黑榜

教育部:北大等14個重點實驗室未通過評估

發佈時間: 2016-12-14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作者: 劉旭 | 責任編輯: 孟超

教育部科技司昨天公示了2016年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從本次公示的結果來看,共有26個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優秀,116個實驗室評估結果為良好,北京大學的“視覺損傷與修復”等全國14個重點實驗室未通過定期評估。根據新制定的評估規則,實驗室“被摘牌”意味著將失去“每年度不低於100萬元”的基本運作經費。

156個參評實驗室裏14個未通過

據2015年8月20日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作管理辦法》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2015年修訂)》,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定期評估將對實驗室5年的整體運作狀況進行綜合評估,按照數理地學、生命、資訊、材料工程、化學的順序輪流進行,每個實驗室的評估週期為5年。北青報記者發現,今年7月初,教育部科技司啟動了本年度的156個生命領域重點實驗室的評估,其中,開放運作滿3年的實驗室均參加此次評估,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作為第三方擔任評估機構。

根據初評、現場考察和綜合評議的成績,生命領域156個參評實驗室中,北京大學的“細胞增殖與分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26個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優秀;安徽農業大學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116個實驗室評估結果為良好,餘下的實驗室則未通過定期評估,教育部在此次公示的名單裏未公佈未通過的名單。

北青報記者經梳理比對發現,北京大學的“視覺損傷與修復”、中山大學的“水産品安全”、中央民族大學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等14個實驗室並未通過此次評估。北青報記者查詢發現,北大的“視覺損傷與修復”實驗室于2010年3月經教育部批復籌建,實驗室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三醫院和第一醫院眼科構成,官網介紹稱其“擁有一支專門從事視覺損傷與修復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的科研隊伍,他們當中既有國際上具學術影響力的多名學科帶頭人,又具有較強開拓創新能力的年輕學術骨幹,有較強的整體研究實力和國際學術競爭能力”。

未通過者不再列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序列

公示中未通過的實驗室後續會有怎樣的命運?北青報記者查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2015年修訂)》第七章的有關説明發現,對於未通過評估的實驗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序列。而評估結果為限期整改的實驗室2年後接受教育部現場檢查,如未能通過檢查則不再列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序列。

昨天公佈名單之後,引發了高校的熱議,有學者表示“可以看出,評估並不是走馬觀花”、“評估必須動真格,才能促進建設”。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中心馬陸亭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透露,這是一種動態調整。“今後,各種重點建設項目工程能進能出應該成為常態。”

按成績排序確定進入末位淘汰的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從1998年開始啟動建設,目前,正在建設和運作的實驗室共有636個,涉及到264所高校,覆蓋了90%以上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的二級學科。教育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對新《評估規則》解讀時就曾表示:評估是為重新界定實驗室人員和成果的統計邊界,避免實驗室以“拼盤”式的人員和成果拼湊應對評估。

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評估規則》的指標體系將一級指標設定為四個,即研究水準與貢獻40%、研究隊伍建設20%、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20%、開放交流與運作管理20%。在末位淘汰環節階段,評估機構則會對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實驗室分別排隊,按照相同比例根據成績排序確定進入末位淘汰的實驗室。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根據新制定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實驗室“被摘牌”,意味著將失去“每年度不低於100萬元”的基本運作經費。(記者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