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受訪者認同治霾成效顯著但未達到公眾直觀感知程度
據中國環境保護部消息,今年1至10月,中國338個城市PM2.5濃度平均為42μg/m3,同比下降12.5%,空氣品質在逐步改善。
調查中,34.4%的受訪者認同,數據顯示治霾成效顯著,只是還未達到公眾能直觀感知程度。但也有40.6%的受訪者並不認同治霾成效。25.0%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説。
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對於治霾數據與直觀感受,宇寒這樣理解。“可能是因為數據變化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直觀感受上不那麼容易區分。”他猜測。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朱芬芬分析,一個可能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渠道很多,有些渠道發佈的內容可能會讓民眾有一種想法,就是現在治霾效果不怎麼好;還有一個可能是,霧霾的形成機理比較複雜,治理需要比較長的週期,“也許這兩年往裏排的是減少了,但以前排的還在裏面啊。它那個總量還在,你要想近幾年馬上取得很好的效果,這個很難”。
“而且,大氣迴圈是區域性的。光北京市、河北省治理不一定能達到效果,一個大氣團可能是好幾個省份的聯合作用。” 朱芬芬説。
項英認為,現在空氣品質還是在逐漸改善的。他看到,近些年,很多污染源頭都在被治理。比如,不少重污染企業被關掉了,很多老舊的供暖廠,現在都在投入大量設備,改進了新技術。
宇寒則對政府治霾力度不太滿意,“只有‘APEC藍’‘閱兵藍’不夠”。治霾不應該是一陣風式的,而應該循序漸進,穩紮穩打。
36.0%的受訪者表示,對所在地區政府治霾力度滿意。39.1%的受訪者表示一般或不好説。也有24.9%的受訪者不滿意。
具體説來,在受訪者眼中,近年來當地政府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環境應急預案(49.4%)、懲處超標排放企業(47.9%)、調整産業結構(46.6%)。
其他舉措還有:推廣清潔能源(40.7%)、車輛限行(40.6%)、實行區域聯防聯控(29.7%)、重污染天停課停工(24.6%)、搖號購車(18.8%)等。
67.1%受訪者關注即將開始的全國污染源普查
在前不久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強調,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作為重污染天氣應對的出發點、落腳點。
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調查中63.6%的受訪者表示,要讓每個人都能直觀感受到治霾效果。
説到心目中的治霾效果,宇寒不假思索:“肯定是更多藍天啊。出門不用戴口罩了,大家自然就知道空氣品質改善了。”
在朱芬芬看來,霧霾治理有一個政府公信力的問題。現在出了很多環境事件,群眾發現政府可能管理得不夠,就會去質疑。而且,環保宣傳也很不夠。“比如我是前不久跟北京市環衛局聯繫之後才知道,他們很多環衛設施都是有公共開放日的,然而連在校學生知道的都不多。所以説關於環境方面的教育、宣傳不是特別到位”。
要讓普通人真正感受到治霾效果,60.8%的受訪者表示要完善霧霾指數預報和重污染天氣預警機制,54.7%的受訪者希望定期公佈更詳盡和精確的治霾數據,42.5%的受訪者期待公開治霾財政資金具體流向,32.1%的受訪者表示有關機構要加強指導工作,幫助民眾抵禦霧霾傷害。
汪軒怡覺得,政府應該多公開和宣傳具體的治霾措施。你要讓公眾知道,在用怎樣的方式治理霧霾,有什麼具體成效。“你得説出來。光是指數擺在那兒,我怎麼知道這是什麼意思,能給我帶來什麼感受呢?”
對於進一步減少空氣污染,受訪者也提出了建議。62.5%的受訪者希望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57.4%的受訪者提出要削減煤炭消費量,55.5%的受訪者建議植樹造林,重視綠化工作,40.5%的受訪者表示霧霾預警時間要提前,33.9%的受訪者希望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作為建築行業從業者,項英希望,城市建設要加強綠化。另外盡可能減少二次道路修正,加大施工防護力度,有效控制灰塵。
調查中,63.3%的受訪者表示,要真正改善空氣品質,就要加強污染源的治理,真正做到“減排”。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決定於2017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從源頭查起,讓治理更加有的放矢。調查中,有67.1%的受訪者表示,在關注這次全國污染源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