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法律法規

慈善法施行 首批13家網路募捐平臺持證上崗

發佈時間: 2016-09-19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盧澤華 | 責任編輯: 孟超

《慈善法》施行,首批13家網路募捐平臺“持證上崗”

網民從此捐上“放心錢”(網上中國)

“×××突患癌症,鉅額治療費花光家裏積蓄。希望好心人出手相助。捐款賬戶……”這樣的求助資訊在網上並不少見,當筆者在新浪微網志的搜索頁面輸入“募捐”二字時,就能彈出150余萬條搜索結果。然而,網路募捐在為許多無助的人“救急難”的同時,也為詐騙滋生了土壤,這讓很多善意民眾賠了錢也傷了心。

日前,《慈善法》正式施行,民政部組織開展了首批慈善組織網際網路募捐資訊平臺遴選工作。13家網路募捐平臺獲得“官方認證”,這意味著網路慈善即將進入“固定入口、統一監管”時代並隨之規範起來。

網路慈善亟待規範

“去年身邊的一個朋友説妻子患了重病要花很多錢,就在網上募捐,很多人都捐了錢,我也捐了。可今年人家卻買了一輛車,我心裏挺不是滋味。”日前,一名網友在微網志上這樣“吐槽”自己參與網路捐款的經歷。

如今,隨著網路的普及,慈善事業也步入了網際網路時代。網路慈善已經成為最活躍、最高效的慈善形式之一。從微網志到朋友圈,從“騰訊公益”到“淘寶公益”,網民都能夠方便地獲取救助資訊,並且隨手點擊就能完成捐款,獻出自己的愛心。

然而,網路募捐在方便大眾參與慈善活動的同時,也成了網路詐騙的溫床。8月9日,河北省邯鄲市警方抓獲以假冒“中華慈善總會”的名義騙取捐款的蔣某。9月6日,騰訊協助安徽、吉林兩地警方,打掉了兩個以慈善為名的特大詐騙團夥。

屢禁不止的“網捐詐騙”行為,讓捐獻愛心者“寒心”的同時,也對中國的慈善事業産生了不少打擊。因此,近年來,通過法律規範禁止以慈善為名行使詐騙的呼聲一直很高,而此次《慈善法》的正式施行並對網路慈善進行規範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募捐平臺“持證上崗”

此次慈善法對於通過網路開展募捐,有了明確的規定。比如《慈善法》第23條規定“慈善組織通過網際網路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資訊平臺發佈募捐資訊”。這意味著以後慈善團體要在網上發佈募捐資訊,只能通過國家認定的募捐平臺。

“如果慈善組織在未經指定的平臺上發佈公開募捐資訊,我們將對慈善組織依法予以處理。”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安寧説。

據了解,為配合《慈善法》的有關規定,民政部於今年4月份就啟動了慈善組織網際網路公開募捐資訊平臺指定標準的研究工作,經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從47家遞交申報材料的網路平台中確定了騰訊公益網路募捐平臺、淘寶公益、螞蟻金服公益平臺、新浪微公益、中國慈善資訊平臺等13家網際網路募捐平臺。

對於這13家“持證上崗”網路募捐平臺,《慈善法》對其職責義務也做出了相關規定,比如在慈善法第27條中,就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對利用其平臺開展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的登記證書、公開募捐資格證書進行驗證。

而在“個人求助”這一公共關心且較有爭議的問題上,《慈善法》也進行了彈性規定。“對於個人求助《慈善法》也做了開放式的規定,他可以在媒體上發佈這種資訊,但是媒體應該履行相應的責任,就是要向社會公眾進行風險的提示。”安寧表示。

為網路慈善監管把關

對於這首批13家網際網路募捐資訊平臺,未來民政部門將如何進行監督和管理?

對此,安寧表示,目前正在建立平臺定期報告制度和退出機制,同時依法受理社會舉報,並嚴格查處。

“第一,政府部門的監管,目前我們正在建立平臺的定期報告制度,還要有退出機制,同時,我們依法受理社會的舉報,並嚴格查處。第二,推進行業的自律。我們想鼓勵這些平臺共同研究、制定並推動實施基本的技術標準、基本的服務規範,以便為慈善組織提供更加公平和優質的服務。第三,平臺的監督還是需要靠社會來監督。”安寧説。

在民政部門的統一監管下,未來人們通過網路募捐平臺捐款將更加規範化、透明化。

以這次被認證的13家慈善組織網際網路募捐資訊平臺之一的“淘寶公益”為例,當筆者打開“淘寶公益”網頁,隨手點擊進入“浙江省大學生助學計劃”的網頁時,募款組織的認證資訊、捐款去向説明、票據流程等資訊均能詳細展現,捐款過程也十分方便快捷,在3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捐款。

據安寧透露,未來民政部門還將進一步完善有關網路慈善的相關管理工作,力爭在2017年底初步形成慈善組織管理的基本體制。“下一步,我們還將按照《慈善法》的授權,著手研究制定“慈善組織財産保值增值投資管理”的具體辦法,啟動統一慈善資訊平臺的建設。”本報記者 盧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