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各地聲音

上海"樓市新政"謠言現形 造謠人所在仲介被調查

發佈時間: 2016-09-12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作者: 朱開雲 | 責任編輯: 蔡彬

前段時間,房價不斷摸高的上海樓市因集中過戶、地王等等熱點事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近日來,上海樓市再次成為焦點,而這次成為焦點的原因是上海警方出手整治傳播“樓市政策謠言”部分房産仲介、微信公號。

上海警方經過技術分析,搜尋出謠言的源頭,並將7名涉案人員抓獲。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8月以來,多起謠言密集出現,造成了上海樓市的非理性波動。那麼,這些謠言如何産生?通過什麼路徑傳播?謠言的背後隱藏了哪些企圖?

最新

造謠人員所在仲介企業被調查

8月下旬,關於“上海將在9月起收緊樓市信貸”的謠言掀起了上海房地産交易的一場“風波”,乃至一度造成所謂“離婚購房”的社會關注熱點。近日以來,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網志“上海發佈”發佈的有關整治傳播樓市謠言的部分房屋仲介和微信公號的消息,讓上海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昨天下午14點12分,“上海發佈”的最新的一條相關消息是:編造、傳播“房産新政”謠言,部分仲介企業被立案調查、暫停相關網簽資格!針對近期部分房産仲介企業蓄意編造、傳播“房貸新政”謠言,以訛傳訛,擾亂上海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行為,本市住建部門已對編造、傳播謠言人員所在的金豐易居、太平洋房屋、我愛我家等仲介企業正式立案調查,並暫停相關企業涉事部門(或門店)、人員的網簽資格。

追溯

滬樓市三條謠言的起源

8月22日11時許,“上海購房信貸新政”第一條謠言出爐。34歲的上海金豐易居房地産顧問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沈某為了完成自己負責的浦東新區某樓盤銷售任務,故意編造了一條謠言,“已接到通知,由於最近土地拍賣價格過高,市委將於下周召開各部門會議,計劃于9月份起調整銀行貸款政策,未辦、未審完的貸款合同請催促儘快辦理,這次的信貸政策收緊力度很大”。

隨後沈某在該公司的員工微信交流群中連續發佈了3遍,要求其下屬的18名銷售員將該消息告知100余個客戶,以加快簽約進度。這則謠言經過銷售員和客戶的傳播,迅速擴散至滬上知名論壇“籬笆網”,引起更為廣泛的關注。

對於傳播謠言的動機,北青報記者獲悉,沈某作為樓盤的銷售經理,其所帶領的銷售團隊已經向145位客戶訂立了銷售合同,不少客戶已經支付了定金。由於購房客戶們依然存在觀望情緒,雖然支付了定金,但沒有辦理貸款等業務。由於沈某的銷售團隊要在今年12月下旬之前計算業績,而業績的計算是以銀行發放貸款為準,因此沈某希望通過編造謠言來催促員工和客戶儘快完成貸款辦理。據了解,在沈某發佈該謠言之後,其團隊對接的145名簽約客戶大多在幾天內辦理完了貸款業務。

沈某的謠言傳開之後,被“我愛我家”房地産經紀公司區經理趙某看到。8月24日,同樣是為了提高房産銷售業績,趙某指使楊浦公園門店房産銷售員張某編造了上海樓市的第二條謠言:“緊急通知:接到總部通知,9月1日起上海實行新的限購政策。認房認貸,凡在中國境內有貸款記錄的首套房首付一律提高至5成,二套房一律提高至7成,不分本地外地,不分商住住宅,不管貸款還清或未還清,只要中國境內有貸款記錄就算。以網簽時間為準,9月1日前買房不受該政策影響。有買房需求的客戶,請相互轉告,時間有限”。

隨後,張某會同楊浦公園店經理余某對此謠言進行傳播。8月25日,太平洋房屋仲介員工蔡某通過同業朋友圈獲知上述謠言內容後,在其新浪微網志、微信朋友圈進行轉發,謠言進一步擴散。

據上海警方介紹,與前兩條不同,滬樓市第三條謠言出自一名IT公司的職員。8月24日,上海某IT公司職員倪某發現前述兩條謠言在網上熱傳,想到自己有房産要出售,房價的提升對自己有利。於是,他為了“吸引眼球”,引發更多人關注。編造謠言稱:“9月最新限購政策:一是名下無房亦無貸款記錄的購房者,首付最低3成,基金利率無優惠;二是名下無房但有過按揭貸款歷史的,首付最低5成,利率最低1.1倍;三是名下有一套房再次購買者(對戶籍而言),首付7成,利率最多1.1倍(政策無變化);四是離婚不足一年的購房者,限購及貸款政策按照離婚前的家庭情況處理”,並在上海市知名論壇“籬笆網”上發佈後被網民大量轉發。

8月25日,上海金豐易居房地産顧問有限公司區域總監姚某(男,46歲)在獲知上述相關謠言後,進一步編造了所謂的“新政核心內容”,就“首套認房又認貸;離婚不滿一年,按離婚前的家庭住房情況執行限購政策”等內容進行“解讀”,在該房地産公司銷售群等多個微信群內發佈,要求其下屬銷售員抓緊聯繫客戶,加快簽約進度,規避所謂“新政”。

調查

滬樓市謠言的傳播路徑和影響

在一批房産微信公眾號的推波助瀾下,謠言的傳播範圍進一步擴大。北青報記者了解到,8月22日至8月25日,沈某、張某、倪某等人相繼編造上述3個版本的謠言後,或群發自己大量的客戶群體、或發佈在個人微網志、朋友圈、上海市知名論壇,並隨即被關注樓市群體、網民轉載,造成了謠言的擴散。

上海警方介紹,8月25日,雖然上海市住建委對謠言進行了澄清,但“直擊上海樓市”、“魔都看樓市”等一批微信公眾號仍大量報道傳播上述謠言資訊,進一步擴大了謠言傳播面,此後大量網民在社交平臺、微網志論壇群發、轉載,以訛傳訛,直接導致消費者非理性搶房、市場情緒過熱,擾亂了上海房地産市場的秩序。

北青報記者發現,謠言從最初的三個版本像病毒一樣擴散,衍化生成了一系列的“上海9月實行購房信貸新政”的版本,內容大同小異,不下數百種,多數版本均指向信貸收緊和離婚購房新規。在“病毒式”的謠言轟炸下,竟掀起了近期上海房地産交易的一場“風波”,乃至一度造成所謂“離婚購房”的社會關注熱點。

8月的最後幾天,上海掀起了“離婚潮”,各大民政局門口排起離婚長隊。由於上海許多婚姻登記中心的離婚人數暴漲,它們不得不貼出告示,要求限制離婚受理數量。8月30日,北青報記者在上海民政局實地探訪了解到,8月底前往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的人群中,超過九成是為了“假離婚”買房。

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這些樓市謠言均指向樓市信貸政策,謠言內容的時間節點都是9月1日。上海住建委一名工作人員對北青報記者分析,從謠言的內容以及傳播方式來看,這次上海樓市的幾條謠言應是經過了精心策劃,對目標人群、市場情緒的把握非常精準,造成樓市恐慌,鼓動購房者“迅速出手”,給樓市帶來不穩定性。

進展

10萬餘條線索追蹤謠言源頭

8月29日,公安機關成立專案組就謠言源頭開展偵查。通過提取網際網路上大量傳播的謠言樣本,最終確定了上述三個主要謠言版本,通過技術分析,層層溯源及人員調查,排查比對了10萬餘條線索,最終鎖定了上述謠言的始作俑者和惡意傳播者。

8月29日,上海市住建委公開回應“購房信貸新政傳言”,近期上海市房地産市場交易量雖有上升,但交易秩序正常,總體保持平穩。關於近期社會上有關購房信貸新政的傳言,上海市住建委明確表示,沒有研究過此類政策,將繼續嚴格執行上海樓市3月25新政,保持上海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9月6日,上海市網信辦發佈消息稱,根據網民舉報並向有關部門調查核實,“直擊上海樓市”等18個微信公眾號散佈謠言,傳播所謂“上海9月1日將出臺房産新政”等不實資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和網際網路資訊傳播秩序,社會影響惡劣。網信部門要求相關網站依法對13個違規微信公眾號暫停更新30日,關閉5個違規微信公眾號。這5個違規微信號為:“直擊上海樓市”、“中國地産金融菁英匯”、“魔都看樓市”、“上海樓典”、“尚上海”。

據警方通報,9月6日晚,經上海市公安局組織力量偵查,7名惡意編造、傳播相關謠言的涉案人員被一舉抓獲,現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影響

8月謠言密集引發市場波動

北青報記者發現,8月9月交替之際,發生了多起反響較大的謠言事件,它們之間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意圖影響市場並且最終導致了市場的不正常波動,這些謠言橫跨股市和樓市。

近日,有市場傳言:“萬科股權之爭塵埃落定。許家印將任萬科董事長,王石任首席顧問,馬雲任萬科名譽董事長。”針對此消息,萬科週刊發文表示此為假消息,“不信謠不傳謠,吃瓜群眾可以散去了”。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自萬科股權之爭以來,謠言如影隨形,包括萬科、萬科各大股東、證監會和保監會都曾被謠言捲入,而這些謠言對市場的影響都很明顯,造成了萬科股價的大幅波動。

8月以來,繼“孫宏斌買入萬科”後,新傳言“保監會要求恒大買入51%萬科”也橫空出世。8月20日,保監會緊急辟謠所謂要求恒大買入51%萬科傳言純屬謠言。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該謠言最初是通過某門戶網站的地産類公眾號發出,經過眾多地産類公眾號的二次傳播,隨後在朋友圈引爆,成為當天最熱門的一個話題。

8月24日晚間,一篇名為《監管重拳突至!6000億“萬能險”將陸續撤出A股,已曝涉足64股(名單)》的報道流傳開來,稱“保監會剛剛下發徵求意見稿,擬進一步收緊高現價産品,並首次對市場上居高不下的保險産品保證利率做限制”。該文稱,據中金公司測算,預計目前A股中約有5000億至6000億元存量資金來自於高現價萬能險。新規若實施,來自萬能險的存量資金會逐步在5年內被置換或取出。受此消息影響,當天上證綜指盤中一度大跌逾1.4%。盤後,中國保監會緊急辟謠,指出該傳言不實。

儘管辟謠了,但給相關個股造成的巨大波動卻已造成,由於被該謠言所誤導,一些投資者的損失已無法彌補。一名投資界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造謠者往往是利用了市場的不對稱資訊,希望通過謠言來獲取利益,利用市場的非理性波動實現套利。

上海樓市信貸新政、萬科股權之爭、6000億“萬能險”撤出股市……今年8月,無論是股市還是樓市,都傳出了造成市場巨大波動的謠言,都引發了政府相關部門的辟謠,但謠言影響深遠,對相關群體造成的傷害已難以彌補。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些謠言的傳播路徑大相徑庭,往往都是在微網志、微信朋友圈首發,然後經過相關領域公眾號的二次傳播,引發市場情緒,進而影響市場。

財經關注

上海樓市謠言是靠什麼路徑傳播的

北青報記者從上海警方獲悉,為了查處謠言,公安機關成立了專案組尋找謠言的源頭。據介紹,專案組通過提取網際網路上大量傳播的謠言樣本,最終確定了上述三個主要謠言版本,通過技術分析,層層溯源及人員調查,排查比對了10萬餘條線索,最終鎖定了上述謠言的始作俑者和惡意傳播者。那麼公安機關是通過什麼樣的技術分析,如何根據海量碎片化的資訊,尋找到謠言的源頭的?對此,北青報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新浪微網志一名産品運營經理告訴北青報記者,公安機關掌握一定的謠言樣本之後,要搜尋謠言的源頭在技術上應該不是難事。目前,就新浪微網志而言,已經可以實現對單條微網志的傳播路徑分析,比如説一條微網志是如何引爆的,關鍵是看這個引爆點,這個引爆點往往在於二次轉發,就是引爆點大量地觸發了二次轉發。在這個二次轉發的過程中,粉絲多的大V賬戶的作用至關重要,主要是其覆蓋的人群多。由於上海樓市謠言的相關資訊已經被刪除,北青報記者以近期某熱門事件為例進行了傳播分析,發現系統分析的數據幾乎包括微網志的所有層級的轉發及評論數據,其中最重要的節點就是第二層的轉發,該層級由認證媒體公號、認證傳媒人士和網路大V組成。第二層轉發之後,該消息的覆蓋人群實現了幾何級別的增加。

該産品經理介紹,雖然不知道公安機關是如何在海量的資訊中找到謠言的源頭,不過既然可以對某單條資訊的傳播路徑進行分析,在掌握足夠多資訊的情況下,沿著傳播路徑倒推應該就可以實現。上海樓市謠言中,公安機關經過層層溯源及人員調查,排查比對了10萬餘條線索,最終找到謠言的源頭,採取的方法應該就是沿著資訊的傳播路徑的倒推。

據上海警方通報,在滬樓市謠言傳播中,除了微網志、知名論壇之外,微信公眾號也是一個重要的引爆點。除了被關閉的5個房地産公眾號之外,另有13個違規微信公眾號被要求暫停更新30日。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13個公眾號包括了上海4家知名房地産仲介的認證公號、4家門戶類網站的房産公號、3家新聞類媒體公眾號、2家地産類知名公眾號。這些被處罰的公眾號無疑在謠言的二次傳播中起了重要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騰訊一名資深産品經理表示,微信後臺的大數據系統特別強大,微信公眾號後臺的分析工具可以實現對訂閱讀者的群發功能,公號作者可以通過分析工具看到文章的傳播接收效果、二次傳播的比例,還能對受眾的特點進行分析。但由於微信本身跟微網志相比,其朋友圈等更具有私密性,普通讀者要追查謠言的源頭比較苦難,但如果警方掌握足夠多的伺服器數據,用分析工具進行篩選和溯源,只要下足夠的功夫,追查到源頭應該不難。上海警方應該是先追查到了那些門戶類地産號的文章,然後再往前追溯到被關掉的5家微信號,隨後通過這些微信號再前往追溯,最後找到了謠言的最初的三個版本,再鎖定涉嫌編造謠言的7名房産仲介人士。

財經觀察

應對謠言的最好方式是政府資訊及時發佈

8月以來,從樓市到股市,多起謠言攪動了市場。為何謠言越來越多?謠言影響市場越來越大?新媒體為何成為謠言的重災區?誰該為謠言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我們的辟謠機制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

微信、微網志等媒介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資訊交流、人際社交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成為滋生謠言的溫床。在朋友圈模式下,謠言的傳播變得非常便利和快速。一條微信文章發出以後,通過二次傳播,極易産生引爆點。目前,一些微信公眾號、微網志大號為追求點擊率,刻意地迎合情緒。比如上海樓市信貸新政謠言,其實稍有判斷力的人,應該能夠辨別出其中的謠言屬性,但這些媒體公眾號不但沒有去辟謠,反而通過轉發、解讀這些謠言迎合市場情緒,以獲得更多點擊量。

另外,在粉絲經濟盛行的當下,微信公眾號的價值會通過關注者多寡來衡量。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一個微信公眾號如果有3萬個關注者,每發佈一條資訊的收益就有1500到6000元不等,關注者增加,收益也會遞增。因此,一些行銷公號就會通過發佈聳人聽聞的資訊,來增加關注度,這些關注度就成為他們行銷的價碼。

由於造謠的成本太低,在利益面前,許多人便鋌而走險。對此,上海住建委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一些行銷機構的公眾號,為了私利傳播虛假新聞資訊。對於這部分公眾號,應該加大處罰力度,加大傳謠成本。昨日,北青報記者獲悉,上海部分仲介及相關人士因編造傳播房産新政謠言被查,網簽資格被暫停。跟以前往往只是封號相比,此次上海對參與造謠的機構和相關人士的懲罰力度是空前的。

謠言極大損害政府的公信力。那麼除了加大對謠言的懲罰力度之外,因該採取什麼措施去避免謠言的産生呢?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表示,政府掌握的資訊肯定比個人要全面,只要在第一時間客觀、公正地發佈資訊,很多謠言都會不攻自破。而一旦政府處理不當,很容易導致謠言滿天飛。當謠言盛行時,再去辟謠就晚了。

本版文/本報記者 朱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