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政策解讀

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19城出現內澇 試點失敗了?

發佈時間: 2016-09-06 | 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 作者:  | 責任編輯: 孟超

海綿城市建設投資每平方公里預計達1億元至1.5億元

第一批試點城市肩負著探路的使命。按照國家要求,它們要在3年時間內完成試點區域內的海綿體建設項目,最終實現徑流控制率等關鍵指標達標。

目前,海綿城市試點進入第二年,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週刊》透露,首批16城的中期考核驗收還未正式啟動,試點的各個地方都在緊鑼密鼓地按照制定的標準去建設。

現實的問題是,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巨大投資,錢從何而來?

中央財政不可或缺。去年公佈的《關於開展中央財政支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這個分配標準是按照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的。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了解,目前,在首批試點城市中,兩年的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已經到位。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億元至1.5億元。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在去年也表示,首批16座試點城市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建設面積450多平方公里。

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有人估計,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需要資金約16000億元。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有著萬億投資空間的巨大工程,中央財政的補助資金對於全國海綿城市的建設顯然是杯水車薪。

“在試點階段,中央財政撥款只是一種鼓勵的手段。鼓勵是一個導向,有積極意義。但是海綿城市的建設本身應該是每一個城市的事情,大量地建設海綿城市,不能僅靠財政撥款,至少不能僅靠中央財政。”俞孔堅説。

缺乏穩定收益回報是最大難題

中央財政補助當然能解決問題,但重點只解決局域性的問題,相對於鉅額的海綿城市建設投入,中央財政補助顯然難以支撐。

對此,《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與此同時,中央還制定了獎勵機制。《關於開展中央財政支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專門規定,試點城市對採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補助基數獎勵10%。

這無疑激發了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性。《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了解,目前各地也將PPP作為資金籌集的重要渠道。公開資料顯示,按照預期,鶴壁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總投資32.87億元,其中政府財政投資27.24億元,剩餘5.63億元資金需靠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來解決,PPP模式所佔比例約17.1%。

PPP模式佔比顯然不大。也就是説,儘管建設海綿城市的投資空間大,項目選擇多,但社會資本進入海綿城市建設領域仍選擇觀望。應該説,缺乏穩定收益回報,是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採取PPP模式的最大難題。

俞孔堅告訴記者,PPP模式在基礎設施上用得不錯,比如污水處理等項目,每年政府作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回報給投資商,這方面已經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綿城市,怎麼計算公共服務?它不像一噸污水處理完了是乾淨的,很容易計算出來。海綿城市相當於在建一個生態綠地系統。這部分的服務怎麼計算是一個難點,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特別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應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還有一定困難。”(記者王紅茹)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