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全市中小學生將走進課堂,開啟新學期的第一課。根據此前教育部下發的相關通知,從新學期開始,小學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初中起始年級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品德、語文、歷史學科起始年級開始使用新編、修訂教材。
相關負責人透露,從今年開始,人教版語文、歷史、政治教材將進行輪轉換新,新學年先從一年級、七年級進行教材更新,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七年級的語文教材、歷史教材、《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部換新。而後將按年級逐年更換。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
今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從外觀到內容結構上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變大了,新教材改成A4紙張大小的“大本”。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內容上最主要的變化就在於,以往先學拼音的情況將一去不復返,新教材將更關注識字的能力,將先教新生識字再學拼音。此前的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目錄順序為“入學教育、中文拼音、識字一、課文”等,新教材則改為了“我上學了、識字一、中文拼音、課文”等。
針對這樣有些“顛覆性”的變化,朝陽區八十中學棗營分校的姜海霞老師表示,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減輕現在孩子的入學壓力。她説:“過去一直沿用著先學拼音後識字的模式,從開學起,學生和老師的壓力都很大,原本一個月要完成的進度,往往都會延後,家長們也非常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學不好,跟不上。”
據姜老師介紹,新教材有部分的課文被替換,新增的課文有《秋天到了》《江南》等,同時增加的還有幾首兒童詩。不少語文老師也注意到,新教材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滲透,無論是識字環節或是語文園地欄目,都增加了不少傳統文化素材,“比如有一個故事就是反映孩子和孩子們拿著小人兒書在討論《西遊記》,還有識字環節裏,印出了京劇人物的形象等等,這些細節都在不同程度滲透傳統文化的元素。”
此外,新教材在識字量的要求上,也發生了改變,總數由原來的400字改為了現在的300字。儘管總量減少了,但要求會寫的漢字量仍保持100字不變。據一年級語文老師透露,原先要求學生們會寫的字,基本都是獨體字,如“大”、“小”,但新教材裏增加了一小部分的雙體字,如“林”、“從”,“無論是識字部分,還是寫字部分,新教材都增加偏旁部首、筆順等提示內容,對於學生們的學習有了更好的輔助。”
北京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更強調學生認讀字能力
北青報記者從豐台區相關老師處了解到,北京版一年級語文第一冊教材以往也是先學拼音再認字,新版教材則要求學生在學拼音的時候就開始識字,並且更加強調學生認讀字的能力。
在新版教材中,認讀字從老版教材的198個字增加到407個,增加了209個。在認讀字增加的同時,會寫字的數量在減少。今年北京版一年級語文教材第一冊中要求學生會寫的字數只有100個,較老版教材的123個減少了23個。
該老師還向北青報記者介紹,新版語文第一冊教材要求學生在學拼音的時候就開始識字。因為這冊書的認讀量較老版教材明顯增大,所以可以看到在書中學拼音部分,就要求學生對生字進行認一認,並且在課後練習中會有相關的練習要求。
該老師還表示,新版教材課後訓練設置更加有針對性,在課本的編排上會針對學生平時一些學習上的困難。比如對比較易混的拼音,會出一些習題進行專門訓練。同時,在各個單元中增加了語文活動部分。比如增加了讓學生在生活中認字,提倡老師將生活中的廣告牌放到一些活動課上。
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增加了田字格
今年初一年級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也由小開本變成了大開本。對於這樣的變化,初中語文老師普遍表示認可,“空白處多了,更方便學生做筆記,像語文旁批、圈圈注注比較多。”
教材的內容也有不少調整,據西城區初一語文教師王老師透露,新教材增加了林海音的《竊讀記》、諸葛亮的《誡子書》和梁實秋的《鳥》等等。另外,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則從初一第二學期調整到第一學期。
新版教材對於文學閱讀的注重,還體現在對名著導讀位置的調整。“以前的名著閱讀,像《朝花夕拾》、《西遊記》放在最後,現在都插在語文不同單元的中間。”育才學校一位初一語文老師表示。
新版教材還非常注重細節性,“進入中學階段,‘讀讀寫寫’部分以往早就取消了田字格,但是新版教材又把田字格增加了回來,説明現在越來越注重學生書寫的規範性”。
(本文原標題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量下降1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