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法律法規

電影産業促進法二審草案:打擊虛報 戳破票房泡沫

發佈時間: 2016-08-30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周瑋、許曉青 | 責任編輯: 孟超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 題:打擊虛報瞞報 戳破票房泡沫——聚焦電影産業促進法二審草案看點

新華社記者周瑋、許曉青

2016年上半年,電影總票房近250億元。面對我國電影産業發展飛速之勢,一些問題的暴露也警示著我們,電影産業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如電影票房造假問題如何杜絕、電影從業者職業素養怎樣提升等。8月29日,電影産業促進法草案再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二審草案聚焦改革中面臨的這些困難與挑戰。

行業亂象?加大處罰力度

涉“黃賭毒”演藝界黑名單時有更新、天價片酬引發“影視創作掉進錢眼”責難……針對這些行業亂象,二審草案增加規定: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按照德藝雙馨的要求,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將藝人自律上升到法律層面,對上影演員劇團的全體演員是一種鞭策。”上影演員劇團團長、在《遵義會議》等影片中出演毛澤東的演員佟瑞欣説,“上影演員劇團歷史悠久,老一輩藝術家秦怡、牛犇等身體力行,為中青年演員樹立了德藝雙馨的好榜樣。劇團將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演員創作出更多富有正能量的銀幕熒屏形象,攀登文藝創作的高峰。”

2016年3月初上映的電影《葉問3》,僅放映幾天就因涉嫌票房造假受到調查。這次事件揭開了中國電影市場亂象的冰山一角。據估計,過去幾年中全國電影票房至少有10%被“偷走”。

加強對票房收入的監管、加大對虛報瞞報票房收入行為的處罰,二審草案明確: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應當統計、提供真實準確的電影銷售收入,不得採取製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並規定了相應的行政處罰。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表示,在我國電影高票房背後所隱藏的這些“泡沫”行為,不僅會對消費者産生誤導,會使人們對我國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各類數據喪失信任,更會成為電影産業發展真實狀況的“障眼法”。

“戳破數據造假泡沫,電影産業的發展才能更健康,對電影産業的評價也才會更加完善。”范周説。

行業門檻?取消攝製資質規定

2016年上半年,上海備案電影數量達209部,大大高於2015年同期;出品完成片數量已達52部,已全面超越2015年全年的44部。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廣局局長胡勁軍説,簡政放權促進了政府部門更加規範高效地服務於電影産業的繁榮發展,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釋放了産業潛在的動能,進而有助於形成電影産業較強、較猛的發展勢頭。

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推進,目前電影攝製許可已實行“零門檻”,只要是經工商部門註冊登記的影視文化類企業都可以申請拍攝電影。對此,二審草案取消攝製電影資質許可方面的規定,加強電影立項階段的審查,增加由電影主管部門“頒發備案證明或者批准文件”的規定。

“簡政放權,就是要為企業鬆綁,為市場添力。”范周認為,不論是取消攝製電影的資質許可,簡化、優化行政許可程式,還是降低有關電影活動的準入門檻,這都是在對電影市場鬆綁,是對電影市場各主體參與活力的一次大釋放,是讓市場力量優化電影産業資源配置的體現,對於激活電影市場參與主體積極性、創造性而言非常重要。

保護國産片?明確放映時段要求

七八月間,“國産電影保護月”又成為民間關注的一個熱詞,而這個暑期國産片略顯乏力的表現也引發了我們對於如何扶持國産電影的進一步思考。

對電影院年放映國産影片的最低時間比例,一審草案就作出了規定,對此,有的委員提出,應當進一步明確電影院放映國産影片的時段要求,鼓勵安排更多黃金時段放映國産影片。

二審草案增加規定:電影院應當合理安排境內法人、其他組織攝製的電影的放映場次和時段,並且放映的時間不得低於年放映電影時間總和的三分之二。

二審草案的這項規定對於學生們來説絕對是好消息:國務院教育、電影主管部門可以共同推薦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並支援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費觀看。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軍説,這將可減少我國少年兒童電影教育的東中西部差異,確保經費來源和保障,同時在內容健康性等問題上,從保護青少年、促進青少年成長的角度,賦予教育和電影主管部門依法履行的責任。范周提醒:“我們選擇的電影,要將社會效益與青少年學生的偏好、資訊接收方式結合起來。”

對農村群眾的公益放映服務,二審草案也作出了規定,並明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活動給予補貼”。

范周説,農村文化消費市場是一片尚未開拓的藍海,電影産業與農村公共文化的有機融合,將成為撬動農村電影市場的一個重要支點,對提升我國電影産業發展水準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