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政策解讀

進城落戶“零門檻” 為何農村人不願意遷戶口

發佈時間: 2016-07-21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張月

  于子茹

告別農村、走進城市並擁有城鎮戶口,曾是多少農民的嚮往,如今卻已不再。近日,新華社記者赴安徽、四川、河北等地調查發現,多數試點中小城市已經全面放開農民進城,但在“零門檻”前,農民落戶的意願普遍不高,甚至把戶口從城市遷回農村的現象時有發生。

這一奇怪的現象被稱為“逆城鎮化”。有學者認為,從城市化進程來看,逆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成熟階段、城鄉差距大大縮減後的一種自然現象,是城市化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通過對西方國家城鎮化過程的實證分析,學者得出結論:城鎮化率大於70%的階段屬於穩定發展階段,此後城鎮化增速趨緩甚至停滯,進而出現逆城鎮化現象。但我國的逆城鎮化不屬於此種情況。

據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城鎮化率約在5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準,也低於發展中國家60%左右的水準,尚未充分釋放高城鎮化率帶來的福利。有人認為,在中國城鎮化發展仍處於低水準的階段,過早出現的逆城鎮化現象,對今後的城鎮化發展不利。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要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按照國家規劃,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60%左右,並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現實並不樂觀。湖北一地級市去年放開城區落戶政策,同期共有10萬農民工回流的背景下,農民工城區落戶人數只有5700多人。同樣,全國新型城鎮化第一批試點的四川省閬中市,2015年農轉非人口3185人,而原計劃每年2萬人進城落戶。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農民並非不願成為市民。湖北宜城市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當地70%農民有遷到城市居住的意願,但不願意遷入戶口。為何不願辦理城鎮戶口?究其原因在於,農村戶口的“含金量”明顯上漲。近年來附著在農業戶口上的優惠政策不斷出臺,大大增加了農業戶口的吸引力。

一位農民就對湖北當地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作了詳細對比,發現在與戶口相關聯的12項權益中,就業、養老保險、教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等5項城鄉政策基本無差別;土地權益、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農村五保、扶貧等5項是農村戶口獨有;只有低保城市補助標準比農村每月高40元,公租房、廉租房為城市戶口獨有的,可以説兩者在以上權力對比中差距不大。

不遷戶口,是農村人在算了一筆利益賬後的理性選擇。更何況,農業戶口比非農戶口還要多兩塊地,土地與宅基地。在土地價格持續上漲的今天,有地與無地,決定了個人財産的多寡,也決定了個人對居住地的選擇。所以,不願進城的農民,歸根到底還是不願放棄與農業戶口所掛鉤的那些福利。

有專家認為,防止逆城鎮化現象的出現,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讓農民和土地“解綁”,而不能頭疼醫頭,將農民“趕”進城,或禁止城裏人“下鄉”。實現1億人的城鎮化,任重道遠。也許當“農民”只是一份職業,而不是身份或土地擁有者的代稱時,城鎮化才能徹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