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江禮記 > 元宵節 新聞詳情
剪兔子,吹糖人……這個春節年俗藝人很忙 活動從大年初一排到了元宵節
發佈時間 | 2023-03-01 15:28:14    

   今年春節,吳山廟會回歸的消息讓很多杭州人興奮起來:煙火氣又回來了。

  打年糕、挂燈籠、剪福字、寫對聯……在中國人的記憶裏,年味兒總是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年俗活動,而這些傳統年俗活動,離不開傳統手藝人。其實,那些給我們寫春聯的、剪窗花的、捏面人的、畫糖畫的年俗藝人們,元旦開始就忙碌了起來,從社區到景區,從政府到企業,各種年俗活動的現場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春節期間他們更忙了。

  魯立清:正月裏從初一要忙到十五

  昨天一大早,位於小營巷的紅巷生活館異常熱鬧,一場非遺剪紙小課堂正在這裡進行。在杭州非遺傳承人魯立清的帶領下,來自臨安中學的同學們重新認識了剪紙這門傳統技藝,“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

  逢年過節,是許多家庭團聚的日子,也是像魯立清這樣的年俗藝人最忙碌的時候。年三十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吹糖人,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在安吉英迪格酒店剪紙,初四西子賓館剪紙……他總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他每天的安排。

  從今年元旦開始,魯立清每天至少有一場活動。杭州、海寧、麗水、東陽……有浙江省文聯送文化下鄉這樣的主題活動,有為快遞小哥送祝福這樣的公益活動,也有企業的展會活動。今年是兔年,魯立清剪了很多兔子,吹了很多兔子造型的糖人。從他的朋友圈整整齊齊記錄的時間、地點以及現場照片可以看出,每到一個地方,他製作的糖人總會吸引大量的人圍觀,小朋友為之著迷,年輕人為之讚嘆,而老人則想起了兒時的記憶。

  魯立清是糖塑、剪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從事民間技藝40餘年,如今他經營著一家非遺工作室,旗下有40余位民間藝人,都是有資質的非遺傳承人,涉及非遺項目上百項,從演繹類、互動類到傳統美食都涵蓋了。藝人們平時或在河坊街擺攤做生意,或從事各項工作,每到春節前,總會停下來投入到各種年俗活動中去。

  位於紅巷生活館二樓的魯立清工作室,簡直就是一座小型的非遺博物館,靠墻的架子上整整齊齊擺放著各種棕編、面塑、剪紙、手繪臉譜作品等,甚至還放著一台舊的紡織機,是魯立清高價收回來的,這是為了在培養非遺傳承人時讓大家能有更真切的認識,“這些非遺技藝在我國已經延續了幾百年或者幾千年,要知道它的歷史文化、歷史淵源、材料製作過程,以及它的歷史意義、文化價值。比如,你給孩子講織布機在咱們國家有多少年曆史了,是怎麼製作、怎麼使用的,還要讓小朋友看看這臺織布機,讓孩子有個概念。”

  平時負責藝人和活動主辦方搭橋牽線的魯立清説,“由於各方面原因,今年接到的活動安排是去年同期的2倍,又因為許多藝人都回家過年了,所以今年藝人特別忙,正月裏我從初一到十五都已經排滿了,半個月前就沒檔期了,春節期間主要是打年糕、剪福字、寫對聯、宋韻風車、風箏、棕編、泥人和糖人,這些活動比較多。”

  外桐塢村年糕隊:一年一赴的約

  “吃年糕,年年高!”

  除夕前一天,轉塘街道外桐塢村的年糕坊裏,木槌子砸在年糕上的聲音此起彼伏,仇順昌和他的隊友們正在打今年冬天的最後一批年糕,“打完這些就過年了,要到明年冬天再開打。”

  “過去村裏每年家家戶戶都要打年糕。”村民説,手工打制年糕在外桐塢村已經流傳了600餘年歷史,曾是農戶們冬季必備的一個“集體生産項目”,按老規矩,冬至之後就要開始打年糕。

  近年來,手工製作的年糕逐漸被機器取代,為了文化傳承,外桐塢村建立了村集體的年糕坊,還成立了專門的年糕隊,過年前免費給每位村民發放5斤年糕。仇順昌是外桐塢村年糕隊的隊長,從16歲開始學打年糕,如今已有70歲。村裏現在有160戶,600多口人,於是,每年春節村裏3000多斤年糕的擔子都落在了他身上。仇順昌説,“手工打的年糕杭州別的地方基本沒有了,所以每年冬天都有很多人專門跑過來預訂。”

  目前,年糕隊有12人,每年元旦,無論在做什麼,仇順昌總要把在各地幹活的隊友們叫回來,在村裏的年糕坊打年糕,這是他們每年春節一年一赴的約。除了村民的年糕,年糕隊還要承接杭州各地市民以及外地遊客的訂單,過去沒有疫情,春節期間他們還要受邀到各地去打年糕。

  村裏已經連續舉辦了10屆的年糕節,每年都會吸引數萬人趕來,品年糕、買年糕、逛集市。這裡的年糕採用傳統制法,經過淘米、軋粉、摟粉、上蒸、出蒸等工序,蒸好的米粉放進石臼裏輪流搗,一上一下間,粉團變得柔韌。這樣一槌槌砸出來的手工年糕,口感又軟又糯。

  “守藝人”,守住傳統年味

  今年,因為疫情暫停了3年的外桐塢村年糕節重啟,活動現場遊客們來來往往,仇順昌一遍遍地向大家介紹年糕製作的工序以及村裏的年糕文化,“光這個水桶就有100多年的歷史。”

  20斤重的木槌子,隊員們輪流每人打20多下,需要10多分鐘。不少村民和遊客守在石臼旁,等著從石臼裏取出熱騰騰的糕花——俗稱“年糕澤頭”,熱乎的年糕蘸著白糖一起吃,軟糯Q彈。手工年糕,留住了濃濃傳統年味。老爺爺老奶奶們吃年糕,回想起年輕時夏忙雙搶冬作寒天憶苦猶甜。小朋友們吃年糕,香噴噴的年糕頭蘸上甜蜜蜜的白糖,吃的是一份節日的喜氣。

  魯立清的老家位於河北吳橋,是中國雜技之鄉。1981年春節,他從電視上看到一位老先生像變戲法似的,把一塊糖吹成一隻大公雞,從此迷上了吹糖人這門技藝。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那時候,這還是一門養家糊口的生意,幹這門行當的人通常為了維持生計走街串巷、走南闖北,逢年過節時的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魯立清幾經輾轉拜師學藝,學成之後也是如此,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他憑著這門技藝走遍了大江南北。“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個糖人賣一毛錢。”魯立清記得,“那時候村裏的小孩多,白天干農活兒,中午和晚上的間隙去各個村裏賣糖人,一天能掙5塊錢。”80年代後期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較好,在家過完正月初一,魯立清就帶著家當去山海關吹糖人,多的時候一天吹400多個糖人,能掙200元。如今做活動擺攤,一個糖人通常賣20元,從1毛錢到20元錢,時代在變,“過去,賣糖人是為了養家糊口維持生計,如今吹糖人,賣的是記憶,為的是文化傳承。”

  如今,魯立清和很多同行一樣,再也不走街串巷了,從生意人變成了“守藝人”,舞臺也從街頭巷尾搬到了各個非遺主題活動現場。特別是今年春節大量線下活動恢復舉辦,這些“守藝人”的日程被排得滿滿的,也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傳統年味。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曹夢琪    | 責編:彭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