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江禮記 > 春節 新聞詳情
桐鄉人的端午節怎麼過?
發佈時間 | 2023-06-01 15:42:46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每每端午將至,嘉興桐鄉人就要忙碌起來了。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是初始之意,“午”通“五”。

  説起端午節的起源,似乎有許許多多的版本,但較早的記載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諧記續齊》和北周宗懔的《荊歲楚時記》。兩本書都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的詩説的就是此事。

  但嘉興桐鄉一帶卻是“過端午,祭伍子”。伍子就是伍子胥,原是楚國貴族,為替父兄報仇,亡命吳國,輔助吳王闔閭滅掉楚國。但吳王恩將仇報,賜劍自殺,甚至還將伍子胥的屍體“盛以鴟夷之器(大腹盛酒之壺),投之於江中”。吳國百姓深深懷念他,每年的端午節用賽龍舟的方式懷念伍子胥,同時也裹粽子投到河中以示紀念。因為粽子的諧音是“中子”,因此,在民間也流傳著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説法。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紀念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到,孩子笑,香袋‘王字’艾虎帽;過端午,祭伍子,千家萬戶裹粽子;端午邊,百蟲生,喝杯雄黃解毒氣;度端午,看賽舟,芝村看到雙廟渚;端午節,驅邪穢,家家門上插菖蒲;端午後,盛夏至,買好蒲扇趕蚊子。”一段端午俗語,道出桐鄉地界上端午節裏有著豐富的節日活動。

  虎頭帽和香囊。過去人們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是個五毒叢生的月份。因此當地的奶奶、外婆的都要給孫子、外孫做老虎頭帽和虎頭鞋子,還得做幾個香囊,用紅絲線穿起來,讓孩子佩戴在身上用以驅瘟辟邪。考究的人家還用紅線穿起一隻只小粽子或菱角樣子的香囊挂在眠床的帳鉤上,用以辟邪。

  挂三草。端午節一早,一戶戶人家會先把鍾馗的神像請出來,供在照壁上。目的是恭請他出來驅鬼辟邪,保祐平安。每戶人家門框上方還要懸挂三草:菖蒲草、八角刺藜(一種葉子八個角長尖刺的長綠灌木)和大蒜頭,也為驅鬼辟邪。《清嘉錄》中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看來一切邪惡之鬼都畏懼淩厲之氣,正氣在處無不銷聲匿跡。

  吃五黃。黃魚、黃鱔、黃瓜、鹹鴨蛋黃和雄黃酒。大人在吃雄黃酒同時還會用手指頭蘸雄黃酒抹在孩子的耳朵上,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老虎是“百獸王”,人們要借借它的威風,威懾邪神祟鬼。食五黃是為了對付五毒:蝎子、蛇、蜘蛛、娛蚣、癩蛤蟆。

  打悶煙。也叫“打蚊煙”,桐鄉的石門一帶鄉村的農家每在端午節中午,會在堂屋正中放好一隻炭火缽頭,在缽頭底放一把平時燒柴用的豆莢梗,點燃,然後放進艾蒿和“蚊子草”( 此草因花形似蚊得名)。隨後用蒲扇用力扇,待濃煙滾滾升騰即把缽頭捧至臥室、豬羊棚頭,又扇,使臥室和豬羊棚薰煙瀰漫滿室,這就是俗稱打悶煙。據説這端午打了“悶煙”,入夏就少蚊子和蛇蟲“百腳”(娛蚣)。孩子們最起勁,都會爭著捧燃著艾絨、蒼術的缽頭去屋子的旮旮旯旯“薰百毒”。

  賽龍舟。一般都在鄉村集鎮之上,如芝村、洲泉一帶為最盛。端午當天,四鄰八鄉的村民匯集在河岸兩邊圍觀賽龍舟的盛況,河面上喝彩聲一片雷響。週邊水面上,更是歡呼聲震天,原來是條條快船競發,每條快船船梢插有村名的彩旗,坐上6至8名快槳手,後梢大小兩支木櫓,兩人搖櫓兩人吊幫,中艙播鼓的是指揮,幾十條快船你追我趕,金鼓齊鳴。水面銀浪拍岸,兩岸人頭攢動,助威吶喊聲仿佛陣陣滾雷,整個水鄉一片沸騰。

  賽龍舟的舉行之日,也是鄉間草集的開始之時。各種船隻塞滿河面,沿河數裏設滿苶棚、酒肆、貨攤,每天鼓樂喧天,熱鬧非凡。娛神又娛人的賽龍舟比賽,也逐漸由祭神儀式演化成一種群眾性的文娛活動與商業交流活動。

  裹粽子。這是展示農家巧婦家務水準高低的最好時機。就連小孩子都要參與其中,先到“野栗子墳頭”的箬竹墩裏採箬葉。河邊長著一大撮一大撮的箬竹葉特別大。孩子一把剪刀,一隻竹籃去剪大號的箬竹葉來裹粽子。因為箬竹葉寬長,方便包裹粽子,且竹葉清香,可增添粽子的香味。

  端午節的前一天,家中老人一早起床後把糯米、粳米用溫水浸泡(不能過涼或過熱,溫度適中可以使得米能充分吸收水分),還得不時的把溫水中的米撓著,以便米更好浸透。隨後將用淘米籮濾幹的米放到盆裏,倒進一些紅醬油用手拌勻,此時的白米變成了醬色的米了,這樣可以增加粽子的鹹香味和紫醬色彩。然後去灶頭間裏將五花豬肉切成條塊狀放在缽頭中,並放入少許精鹽、味精、料酒、薑片、生抽、麻油、香油等調料並用手拌勻待用,最後拿出早已經在昨天晚上就開始悶燒好的箬竹葉放在竹籃裏。一切食材總算準備停當。

  這時,家中老人才在廂房中擺出兩個長條凳,凳放上一個竹匾,這就是工作臺了。一般桐鄉的老人家們,裹粽子的手藝都很嫺熟,取兩張箬竹葉均翻轉至反面,一頭一尾的反方向重疊折起成半開放的兜,放入一大把米,用食指在米中間輕輕劃個一字,放入肉條,再填一小把米蓋住條肉。 右手把外端箬竹葉往裏折疊並向後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樣手法完成另一端,綁粽子要先在中間綁一次後才從一端逐一綁向另一端,以防變形,繩子緊度不能過緊或過松,緊了,煮的時候,米粒漲出來漲破了箬竹葉,沒有看相,松了,有水進入,粽子太爛,沒有口感,需輕扯不移動才行。每個四角粽子的結線處都留有一個長長地線頭,以四隻粽子為單位,然後將留出的線頭捆在一起,便成為一提,方便提取。

  一個上午,手快的老人能裹好幾十個四角粽子,再一提一提地放到灶頭上的大鍋裏,放入冷水浸過粽子頭,點火燒柴……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粽子上下對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喜歡其他口味的話,還可裹赤豆粽子,將赤豆混合在糯米中,用箬竹葉包裹成尖角粽。煮上一晚,第二天就可以吃到清香爽口的赤豆甜粽子了。

  如今,裹粽子的手法,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不會的。一位桐鄉老人感慨:“你們這些小年輕啊,只知道買來吃,卻不知道粽子怎麼包。我老去了,你們就不曉得粽子的做法了。”聽著老人的嘮叨,一邊讓人禁不住想,些傳統的手工藝恐怕要失傳了。

  端午節裏,桐鄉人自己製作的粽子,不止包住了美味,還包含著親情至愛。

  現在的粽子早已商業化,品種繁多。除了傳統的四角粽、三角粽,更有水晶粽、冰淇淩粽等花式粽子。味道也有鹹的、甜的;清淡的、濃烈的;抹茶味的、蛋黃味的……但老桐鄉人,還是會懷念自家裹的粽子的味道。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挂香囊;門插艾,香滿堂;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習俗的內容豐富多彩,在全國各地也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但這些差異都體現了我們處處祥和的生活場景。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特約撰稿人 費國平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