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學有禮 新聞詳情
良渚文化大走廊: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合作之廊
發佈時間 | 2024-02-05 15:07:51    

   良渚.jpg

       首屆良渚論壇于2023年12月3日在杭州余杭舉辦

  良渚論壇,讓“良渚”聲名遠播更勝從前。

  以“良渚”為名推動文明對話,鮮明標注了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之林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良渚文化在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持續放大良渚論壇綜合效應,余杭舉全區之力高品質推進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打造高水準合作之廊,成為其中一項重點任務。

  這條以“良渚”為名的文化大走廊,將如何全方位擦亮“五千年中國看良渚”的金名片?又將怎樣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擦亮良渚論壇金名片

  良渚文化大走廊不僅是文化之廊、生態之廊、發展之廊、共富之廊,更是合作之廊。合作之廊如何打造?繞不開良渚論壇。

  剛剛閉幕的杭州市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精心辦好第二屆良渚論壇。

  杭州市政協委員,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林航持續關注良渚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他建議,杭州在後亞運時代應該拓寬與亞洲乃至全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在這個過程中,良渚論壇或者説良渚文化大走廊,都是一個比較核心的內容。”

  良渚論壇為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高水準合作之廊打開更多想像。余杭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良渚論壇是展示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作為屬地,已在加快籌備第二屆良渚論壇有關工作,並提出了“經貿論壇有博鰲、文化論壇看良渚”的目標。

  如何精心辦好第二屆良渚論壇?如何帶動發展?代表委員們也有不少建議。

  在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蘇守康看來,應該進一步加快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的步伐,從頂層設計上謀劃一批杭州地標性打卡點。

  杭州市政協委員、浙江大運盈通數據資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海燕關注的是良渚論壇配套設施。他希望,建設具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國際文化交流會展中心與酒店集群,定期舉辦一批賽事會展,逐漸形成良渚文化産業創新集群,從而成為杭州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和城市能級提升的重要增長極。

  目前,良渚文化大走廊已發佈首期“十大工程”,良渚藝創綜合體、良渚文明循跡之旅、瓶窯千年古鎮復興一期等工程預計今年完工。屆時,當第二屆良渚論壇舉辦,各國的“文明使者”相約杭州、齊聚良渚,或許能發現不少新風景。

  做大文化交流朋友圈

  打造高水準合作之廊,不僅僅是因為良渚論壇。

  良渚文化大走廊以五千多年良渚文化為核心,融合了區域內兩千多年運河文化、一千多年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苕溪文化以及現代數字文化等。

  回溯歷史,文明文化交流的基因早已根植于這片熱土。

  香港地區發現的幾處史前遺址,西貢的沙下遺址、大嶼山深灣遺址,有專家表示看到和早期良渚文化非常相似的陶器;馬可·波羅曾在中國遊歷十多年,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講述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故事的“美美與共”;徑山茶是日本抹茶的起源,也是禪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見證了古代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交流……

  時光荏苒,交流仍在繼續,讓各種文明在不斷對話中融合得更加深入。

  時隔一個多月,居民王思楊仍然難忘在家門口舉辦的“藝匯絲路”采風作品展,當時展出了來自83個國家的藝術家創作的152件作品。其中,既有所在國家的文化表達,也有藝術家領略浙江風土人情後的融合之作。

  “看完那些作品,我深深意識到人類對於美、對於和諧的理解是共通的。”最讓王思楊記憶猶新的是,萬那杜藝術家阿爾弗雷德·塔瑪的《良渚文化》,呈現了一位穿著南半球“特産”涼鞋的“良渚王”,他身旁的一圈圈木質螺紋,取材于良渚玉器的花紋。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其他領域,這種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斷發生。

  余杭大力實施學術研究人才“琢玉計劃”,不僅與北大、浙大、吉大等考古領域頂尖院校和各級考古所、文物局合作,建立相關專家學者庫,共同開展學術研究工作,也與康橋大學、巨石陣管理機構等國際知名文化遺址研究機構開展學術交流。

  組建長三角良渚文化聯盟,也被提上日程。這個聯盟將圍繞良渚遺址保護、良渚文化研究、文明交流互鑒等,建立與長三角主要城市間的常態化溝通對話機制,積極組織開展研學、采風、展會、青年對話等人文交流活動。

  “更進一步,我們要與環太湖核心區、西安、太原、廣州、嶺南等良渚文化遺存及影響覆蓋的主要城市和地區組建良渚文化大家庭,深化文化、藝術、學術、新聞、旅遊、體育等各領域合作,做大文化交流朋友圈。”余杭區相關負責人説。

  構建立體傳播新格局

  良渚日益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一張金名片。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各種文化在交匯融合的同時,不斷拓寬傳播手段。

  看良渚文化,一場沉浸式綜合藝術秀“良渚之夜”,給參與“藝匯絲路”訪華采風活動的84位外國藝術家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這和參觀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遺址是完全不同的體驗,良渚文化的生活美學內涵,為我的創作帶來許多啟示。”一位藝術家在觀看後説。

  看運河文化,一次“情景交融文明互鑒”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國際傳播對話,邀請了政産學研專家學者、中外媒體代表等,共同探討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創新表達,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

  看徑山文化,一席“徑山茶”第四屆美美與共雲茶會,邀請全球茶友相聚雲端共品共用,活動不僅設立了北京、遼寧瀋陽、海南三亞、內蒙古烏蘭察布、湖北十堰等71個國內分會場,還有德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加拿大等22個國外分會場。

  ……

  新時代,要想以良渚之窗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構建立體傳播新格局成為一種必然之舉。

  眼下,良渚文化大走廊積極構建“專業傳播+大眾傳播+國際傳播”的傳播體系,積極組織專家、學者、媒體等社會各界調研采風,通過整合資源、拓展渠道、創新形式,向世界講好良渚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與此同時,良渚文化大走廊也在充分利用數字媒體和社交平臺,增加良渚文化的可視化和互動性,使其更加貼近大眾和年輕一代,不斷提升良渚文化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前有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杭州)運營主體落地良渚,後有扶持政策出臺。對於創作反映良渚文化大走廊元素的文藝作品,鼓勵申報余杭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支援,給予最高1000萬元扶持資金;文化出海項目按照翻譯費等最高給予300萬元補助,在海外舉辦影視首映禮的,按活動投入給予最高50萬元補助。

  正如期待的那樣,良渚文化大走廊將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借鑒,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胡金 黃圓圓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