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學有禮 新聞詳情
清代浙江人去秘魯國看到什麼?跟著​浙圖這個展遊海上絲綢之路
發佈時間 | 2024-01-23 09:09:30    

   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與陸上絲綢之路相輔相成,最終將亞洲、非洲和歐洲連接起來。關於周邊海外各國的歷史,在中國的史籍中,保存有豐富的資料。

  “浙江圖書館藏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獻展”,陳列館藏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歷史文獻,通過“碧濤帆影”“互聯互通”“互學互鑒”三個板塊進行展呈和詮釋,以求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自2023年12月28日開展以來,收到各界好評,本週是展覽的最後一週。

        絲綢之路.png

  碧濤帆影: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簡史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從秦漢時期至鴉片戰爭前中國與世界進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分為經由黃海、東海海路最終抵達日本列島及朝鮮半島的東海航線,和以徐聞、合浦、廣州、泉州、寧波等為起點經由東海、南海海路通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包含阿拉伯半島、非洲東部海岸)的南海航線。

  中國古代海上絲路形成于秦漢、發展于魏晉南北朝、繁榮于隋唐、鼎盛于宋元、轉變于明清,一直綿延于中華文明古國的歷史長河中。

  這一部分展出的歷史文獻有《鏡花緣》《籌海圖編》等。如《籌海圖編》,是明代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時,為防禦倭寇編寫的海防資料圖集,其中的“沿海山沙圖”,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內容詳備而又完整的海防軍事地形圖。以《籌海圖編》為代表的明清文獻,展示了明清兩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收縮。

  互聯互通:繁榮的海上貿易

  海上絲綢之路不只是向外傳播絲綢,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它把我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如指南針、火藥、造紙和活字印刷術、瓷器、醫學、中草藥等也傳播到世界各地。

  同時也把外國的特産如:珍珠、寶石、犀角、象牙、香料;礦産如:沙金、白銀、黃銅;動植物和經濟作物如:棉花、龍眼、緬茄和從南美引入的玉米、番薯、煙草、花生、向日葵、馬鈴薯、番茄等新品種傳到我國。

  這種發明創造和生産技術的相互交流,促進了人類歷史的前進和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這部分的代表文獻有《織紋圖鑒初編》《校注項氏歷代名瓷圖譜》。《織紋圖鑒初編》是來自日本的歷史文獻,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和日本聯繫起來的歷史。

  互學互鑒:中外文化交流

  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的文化交流日漸密切。中國歷朝均有能人異士,因為各種原因經由海道,遊歷域外,有奉旨出使者如鄭和下西洋,有西天取經者如釋法顯,有戰敗被俘者如杜環等,領略各種異域風情後撰寫成書。亦有根據他人經歷而作關於海外風情的著述。

  同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來華的異域人士,也根據自己在華所見所聞,著述成冊,從而影響世界。這些都為後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這部分的展品有《吳友如畫寶》《大唐西域記》《遊歷秘魯圖經》等。《遊歷秘魯圖經》是晚清兵部官員傅雲龍編撰的“遊歷圖經”系列中的一本遊記。

  傅雲龍是浙江德清人,光緒十七年任外交特使,歸國後出任機器局會辦兼海軍衙門幫辦。作為總理衙門派遣的出洋考察官員,傅雲龍等人去了日本、美國、秘魯、巴西等地,撰寫了遊記,詳細記錄了當地天文地理、風俗食貨、考工兵制等。《遊歷秘魯圖經》展現了清代人“開眼看世界”的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及地區,在古代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從留存於世的域外漢籍就可見一斑。域外漢籍是指古代中國周邊受漢文化深刻影響的幾個國家以漢文撰寫、刊行的書籍。浙江圖書館歷史悠久,館藏豐富,收藏了一批珍貴的域外漢籍。

  展覽主題:浙江圖書館藏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獻展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28日-2024年1月27日

  展覽地點:浙江圖書館之江館5樓典籍陳列區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宋浩 通訊員 胡楠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