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學有禮 新聞詳情
揭秘浙江首創的“野外博物館”:浙大團隊與四個保護地的自然教育新玩法
發佈時間 | 2023-12-13 13:48:53    

   研學風席捲的當下,行走的“課堂”在形形色色的博物館、科普館內開展著。

  與此同時,一種面向大自然、遠離城市喧囂的“野外博物館”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前去“嘗鮮”。

  作為浙江省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一大創新點,野外博物館這一全國首創、浙江特色的自然教育新玩法,有什麼神奇魔力迅速走紅,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

  全國首創

  浙江已經建了四個

  潮新聞記者獲悉,目前浙江首創的野外博物館共有四個,分別位於百山祖、清涼峰、千島湖和烏岩嶺四大自然保護地,各具特色、各有亮點。

  上個月,溫州首個野外博物館——“烏岩嶺野外博物館”在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剛剛新鮮開館,不少市民遊客聞訊而來,體驗包括2條環線和1條登高線在內的3條戶外展線,能了解到像黃腹角雉這樣的珍稀鳥類被發現和繁育保護的幕後故事。

  據了解,在泰順縣委縣政府支援下,自今年初,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全域生態研究所合作建設野外博物館,積極探索自然教育和生態遊憩融合新模式,主打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野外場所。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全域生態研究所是業內首創“野外博物館”概念的團隊,他們這樣定義“野外博物館”:按照生物學、生態學和博物館學等原理,把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景觀作為天然展品,通過展線和展牌等形式構建自然展示空間,以此構築起的面對公眾普及自然知識、開展自然教育的野外場所。具體的載體有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海洋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和生態旅遊勝地等等。

  “它可以説是自然博物館的一種戶外延伸,讓大家沉浸式地體驗自然、了解生物多樣性。”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全域生態研究所所長于明堅教授在接受潮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研究所的推動下,2020年9月,國內第一個“野外博物館”在百山祖國家公園創建,現已建設黃茅尖、絕壁奇松、百瀑溝、巾子峰、龍泉大峽谷和甌江源等展線6條,設置文字、圖片與多媒體融合的科普展牌179塊;2022年5月,清涼峰野外博物館落成開放,目前建立石林、百步嶺、峰頂、柘林坑、千頃塘、十門峽等6條戶外展線,全程約38.5公里,設立展牌170余塊,實現清涼峰科普教育的系統升級;在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的森林氧吧博物館,也建成展牌50塊。

  新玩法新在哪?

  在野外博物館都能看到啥?

  “野外博物館的一大特色是‘野’,讓博物展館從室內走到戶外,展品都是活生生的,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回歸自然,是一種全新的自然教育模式和平臺。”于明堅教授介紹,像空間場所、展品、展示方式、體驗互動方式等,都與之前的自然博物館、科普長廊等有本質區別。

  具體來説,相比自然博物館需要高成本地建設場館,且展品都為標本或模型,野外博物館則以大自然已經建成的“館”為展示平臺,篩選最符合原地生態特點的展品,講述完整有趣的自然故事,成本低,並更加注重系統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而且本身這些地方都是優美的景點,使公眾在遊山玩水中體驗自然、了解自然。

  “野外博物館的核心理念可以用一句全域生態研究所團隊的原創性對聯來表述:曲徑通幽,山水間暗藏生命智慧;移步換景,峰谷中可尋書外玄機。”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全域生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丁平教授這樣解釋道。

  記者梳理髮現,現有的烏岩嶺、百山祖、清涼峰和千島湖野外博物館展線各有特色,內容系統、豐富並饒有趣味。

  例如烏岩嶺的登高線,可登頂溫州第一高峰,欣賞莽林、雲海、花海相融的壯美畫卷,其中既有“老中醫”樹參、“上下鋪的兄弟”缺萼楓香、“綠林硬漢”硬鬥石櫟、“四季彩粧師”藍果樹等植物故事,也能看到黃腹角雉與院士的故事,森林防火帶的利弊,不同海拔的植物為何同種不同樣,以及藤本植物的“輕功”和化腐朽為神奇的枯木。

  而在黃茅尖展線上,人們可以從海拔1500米的起點出發,零距離感受並了解野生植被和植物的垂直地帶性分佈,這裡以亞熱帶森林及其動植物為特色,會告訴你百山祖國家公園有連綿不斷的黃山松林、山頂的灌草天堂,揭曉長三角第一高峰如何形成、雲海何時現。站在百山祖管理站前,可以看到百山祖冷杉的滄桑歷史和保護成就;在百山祖裏原生地,展牌展示在浙江大學專家的技術指導下,百山祖冷杉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獲得的卓著成果。

  在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六大不同展現帶領一路攀登,在峰頂展線挑戰浙西之巔,解讀動植物隨著海拔攀升的生存賽跑,尋覓安吉小鯢的家、華東梅花鹿的餐廳、紅外相機裏的野生動物,了解森林植物和鳥類群落的空間分佈,歷數著豐富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清單……

  在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氧吧景區,可以鑽入這片隔絕炎熱的清涼樂園,感受高負氧離子的森林康養,穿行在保存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尋覓林下珍貴的草木藥材,發現有趣的猴歡喜、老鼠屎、“六姐妹”、“相愛相殺”,見識常綠闊葉林的“森林霸主”、“贏家”和“山大王”,偶遇十里不同音的白頭鵯、大自然的音樂家兩棲類,外表可愛又機敏膽怯的小麂,教你分辨毒蛇,躲避隱藏的危險……

  記者從研究所獲悉,野外博物館一般是以自然保護地以原有的生態旅遊線路為基礎,進行野生動植物資源及自然景觀資源調查,挖掘符合展線思路的主題和內容,針對性地設置文字、圖片與多媒體融合的科普展牌,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要把對自然的“打擾”降到最低。

  打造野外博物館:

  讓科普教育寓教于“野”

  “野外博物館的自然教育模式有多種優勢和創新,可以最大程度發揮自然保護地的科普教育功能。”于明堅教授認為。

  “打造野外博物館,是為了突破傳統室內博物館無法直觀展示較大尺度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景觀現象、無法深入觀察大型物種實體的局限,實現寓教于‘野’。”

  同時,以往景區解説往往停留于“點”的層面,而野外博物館更強調“館”的概念,由點及線、由線及面,通過各種展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景觀進行更加全面的解讀,更加契合我國公眾的基本自然教育需求。在解説體系上,實現了基於現場展品設置解説展牌系統,篩選最符合原地生態特點的展品,每一塊展牌都有確定的位置,更加注重系統性、科學性、趣味性。並且它還提供了一個平臺,可以與戶外研學、有氧運動、生態遊憩等相結合,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浙江省自然保護地聯合會副會長吾中良認為,如何堅持全民共用,開展自然教育,是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內容,也是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

  “作為浙江省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建設的一大亮點,野外博物館這一創新型自然教育模式可供全國借鑒參考。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地方建立以野外博物館、室內博物館展覽館、自然教育中心、網路自然教育展示平臺為載體,點線面、戶內外、線上下融合的自然教育平臺。”吾中良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鄒宸 來逸晨 通訊員 彭亮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