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儀有禮 新聞詳情
“不朽”的良渚讀法:大漆藝術五千年大展跨年而來
發佈時間 | 2023-12-28 11:12:00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良渚在玉器之外,還有漆器。這是我們對良渚文化闡釋的一次新嘗試。”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被前來觀展的人群圍了一層又一層,在一雙雙充滿求知的眼睛的注視下,他説著對這次展覽的期望。

  12月27日上午,良渚博物院的跨年大展“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正式開幕了,令記者沒有想到的是,現場的人們如此熱情,不僅有從寧波專門趕來的觀眾,而且展廳內始終人聲鼎沸。那麼這場展覽,究竟有何吸引人的地方?

  首先是展品。

  由良渚博物院主辦,集聚上海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湖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博物館、馬鞍山市三國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溫州博物館、福建省唐明修漆藝術研究院共11家文博收藏單位的近百件歷代精品漆器匯聚於此。徐天進告訴記者,“比如山西博物院,把幾乎從不出館的北魏司馬金龍墓的漆畫屏風都借給我們了。”

  這件漆畫屏風,出自北魏貴族司馬金龍墓,是第一批64件永久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描繪了一組人物故事彩繪漆屏風。無論是繪畫內容、繪畫技巧以及榜題文字的書法創作,都散發著濃郁的南北朝文化氣息,具有深遠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由於十分珍貴,這件文物僅展出至2024年1月10日。

  展覽的展品以良渚文化的漆器為開端,這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出自良渚古城鍾家港遺址的良渚文化漆繪鳥首,造型流暢,浸泡在液體中,仿佛剛剛出土的“新生兒”,很難想像五千年前的漆器就已如此精美!

  這件三國吳貴族生活圖漆盤,由馬鞍山市三國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藏,也是第一批64件永久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盤中畫面用色講究層次和輪廓的勾勒,表現出三國時代吳地漆器彩繪的高超工藝。漆盤內的畫面佈局分明,盤內繪十二人,分為三層。上層為宴兵圖,中間畫對弈圖,下層似為出遊圖。工匠用筆簡練,以流暢的線條描繪出貴族生活的閒適愜意,也見證了數千年前的生命存在。

  展覽還新在內涵。

  一直以來,人們似乎只知良渚玉器,良渚漆器似乎被其掩蓋。實際上,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讓我們認識到良渚文化的漆器不論從器型、工藝、紋樣、色彩上都有極大的豐富,同時與禮制産生關聯性,都對後世漆藝産生重要影響,對後世文明的貢獻系統而深遠。

  大漆是一種純天然樹脂塗料,它的獨特性、完整性、藝術性、稀有性,讓大漆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一個位置,曾經跟我們關係極其密切。

  《説文解字》裏提到,“木汁,可以髹物,象形,漆如水滴而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漆的國家,至今走過了漫長的八千多年曆程,漆器歷經新石器時期的源起、楚漢的輝煌、南北朝時期的衰微和明清的盛世,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漆藝的復蘇和現代漆畫的新生。漆藝,與茶葉、絲綢、瓷器一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世界了解中國獨特文化的一個窗口。

  良渚文化時期漆器有著更為廣泛的分佈,觚、筒形器、豆、盤等特定的胎體器型與顯著增強的裝飾功能也暗示其與禮制的關聯性。圖案線條樸素精美,紅黑黃白錯落交織,素漆繪嵌工藝精湛,其形、紋、色均對後世漆藝産生重要影響,堪稱中國新石器時代髹漆工藝的巔峰。

  展覽更有跨界和突破。

  院長徐天進説,“現在的博物館熱、考古熱,讓我們對過去十分重視。但厚古不能薄今,保護的目的是利用。要如何看待古今關係,我們認為應該把今天偉大的創造也當做古代文物一樣去對待。”

  因此,這次展覽將文物考古與當代藝術進行了一次跨界嘗試。中國漆畫界響噹噹的先鋒人物,曾創建美術院校的第一個漆藝專業的藝術家唐明修的《白雲悠悠》《卓瑪》《唐古拉山》《漆園道書》《遊方之外》等大漆作品,被搬進展廳,與古代文物交相輝映,詮釋傳統與當代的關係。

  展覽還創新了展陳形式,以藝術展的形式來展示歷史文物,同時突破了展廳的界限,觀眾在庭院、大廳皆能看到展品,觀眾體驗更加沉浸式。

  大漆的新生命,得以延續。良渚博物院配合展覽推出嵌玉飾漆闊把壺冰箱貼、漆繪鳥首形器冰箱貼、漆杯映玉戒指&耳環、陶瓷茶杯、印章等21款文創産品,其中“不朽”大漆圓盤在2023年12月26日至2024年1月6日期間限量限價銷售。

  “我想用一個小小的展覽,和觀眾一起辭舊迎新。”徐天進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李嬌儼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