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儀有禮 新聞詳情
非遺有禮:奢侈大牌用的竹編,嘉興的他玩得爐火純青!
發佈時間 | 2023-12-21 10:11:35    

   竹編,這個中國古老的非遺技藝,越來越被大眾所喜愛,不少奢侈品大牌,用傳統竹編技術做包,竹編貓窩成為許多城市養寵人的新選擇,網路平臺上的竹編慢視頻,治愈著無數年輕人忙碌的日常……

  在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就有這樣一位非遺傳承人,復古時尚的箱包,極具藝術感的花瓶,復刻傳統農具形狀的新玩具,從業56年的竹匠師傅鐘永和將“王店籃”玩出“新花樣”。

  走進鐘永和師傅的家,大大小小的竹編器具堆滿了整個一樓。鐘永和正全神貫注地編織著手中的籃子,薄如紙片的竹篾在他的手裏旋轉、交錯。“一根小竹子能劈出十幾層篾,這些都是一點點自己劈出來的。”鐘永和手裏拿著一捆竹篾説。

  鐘永和14歲開始學竹編手藝,從一開始的竹木農具廠學徒到現在的“竹編匠人”,鐘永和手上的竹編功夫有著幾十年的歲月沉澱。編一個籃子,從挑竹子開始就有講究,太老了不好做,太嫩了做出來的籃子不耐用,新老竹子做出來的顏色也不一樣。

  劈篾的功夫更是竹編手藝的“核心技術”,“劈篾最主要了,自己用眼睛看,篾要多少厚。劈得要勻稱,一段硬一段軟就不行。劈多厚、劈幾層,這個都靠手指頭來控制。”王店籃的工序有十一道之多,每個籃種都有規定的竹篾條數,差一根,籃子就編不起來。

  “那個是四角籃,這個呢,就是我們的王店籃。”鐘永和指著旁邊幾個圓圓肚子的籃子説道。

  在上個世紀,王店籃十分盛行,許多人家出門都喜歡提著此籃去上街買菜。之所以稱之為“王店籃”是因為它相較于其他地方的竹編技藝有其獨特之處。其竹篾的劈法是側劈,稱為“側篾”,篾紅篾青連在一起。接過鐘永和遞來的王店籃提了提,籃身輕便又堅固,果然是上一輩的買菜“神器”,使用感滿分。

  王店籃于2020年入選為第七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2019年,鐘永和通過申報正式成為秀洲區非遺傳承人中的一員。這位以竹編謀生,跟竹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竹匠,感慨説道:“從拿到非遺傳承人證書那個時候開始,竹編不再僅僅是我謀生的一種手段,此後的我有著更大的使命,可以只為喜歡而編竹具了。”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傳統農具的迭代,竹編器具在日常中的使用漸漸少了,鐘永和的竹編也從實用向創作轉變。

  桌案上小巧精緻的竹編花籃造型古樸又不失精美,瓶身曲線配合竹子特有的質感,插上當季的鮮花,別有一番韻味;脫胎于傳統元寶籃的小元寶籃,保留原有造型的基礎上配上“迷你”身材,顯得更加憨態可掬,贏得了許多小朋友的青睞;編織細密的小手提箱,打開裏面是傳統藍印花布,傳統的竹編元素和時髦的現代箱包造型碰撞出別樣的風味……一旁的架子上還陳列著許多縮小版的畚箕、草筐、背簍等竹編農具。

  “現在竹編的農具都不怎麼用了,但我還是想讓沒見過這些老物件的年輕人看看傳統的東西是什麼樣,就做了小一號的,給小孩子當玩具正合適。”

  説起小孩子,鐘永和提到自己現在還會定期在王店鎮建設中心小學教學生們編王店籃。“孩子們做了籃子自己帶回家去,做起來都很開心的。”談到孩子們對竹編的喜愛,鐘永和感到很高興。

  除了這些,鐘永和還經常受邀參與各種文創市集,每到這時,他的攤位前總被圍得水泄不通,大家的喜愛可見一斑。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嘉興的“非遺”文化中蘊含著巨大勢能。正如有許許多多像“王店籃”這樣的傳承與創新,嘉興的非遺技藝才能與大眾生活不斷發生關聯、融合,迸發出新的能量。

來源:讀嘉新聞客戶端    | 撰稿:記者 周家伊 鈕瑋南 盛佳淳 王祥鴻 金烔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