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儀有禮 新聞詳情
浙江有禮: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中華文化
發佈時間 | 2023-06-27 15:11:33    

   習近平總書記6月2日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他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杭州作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目前已經有西湖文化景觀、良渚古城遺址、大運河三處世界文化遺産,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更加堅定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更加自覺地擔當起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中華文化的使命。

  中華文化對杭州的眷顧

  中華文化的發展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在這條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杭州是一座見證了中華文化熠熠生輝高光時段的城市。回望歷史,我們欣喜地看到,中華文化對杭州格外眷顧,那些文化發展中極為重要的節點都在杭州留下了印跡——

  西湖文化。“西湖”之名始於唐代,是山水與人文交融的獨特的文化景觀。1000多年以來,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無數文人騷客、藝術大師吟咏興嘆、潑墨揮毫。景區內遍佈廟宇、亭臺、寶塔、園林,其間點綴著奇花異木、岸堤島嶼。西湖是對天人合一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闡釋,是文化景觀的一個傑出典範,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園林設計影響深遠。

  跨湖橋文化。8000年前,我們的先民在蕭山跨湖橋一帶安家,至今那條獨木舟仍然停留在湘湖畔。面對考古發掘出現的大量文物,讓我們有無限的想像空間,也讓我們領略了時隔8000年的文明。

  良渚文化。1936年發現的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的良渚文化遺址,核心部位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都在余杭瓶窯境內。良渚古城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大運河文化。從春秋時代吳國開鑿的邗溝起,到隋代完成的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道。杭州位於大運河最南端,不僅承接了南來北往的漕運,而且功能輻射周邊一大批城市。大運河促進了各種地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接觸、融會、整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

  宋韻文化。“兩宋”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時期。尤其是南宋定行都杭州以後,兩浙地區的社會整體發展提升到了全國的最高水準,並在這個基礎上造就了各領域的人才精英群體。杭州是南宋核心區域,是宋韻文化盛極之時的集大成之地,是兩宋文化遺存的集聚之地,宋韻文化對後世影響深遠。

  以崇敬和感恩之心保護文化遺存

  對於中華文化,杭州一直有崇敬之心;對於中華文化的眷顧,杭州人一直懷有感恩之心;對於中華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杭州一直幹在實處。尤其是近年來,花大力氣、下大工夫,杭州不遺餘力地實施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湘湖綜合保護工程、大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工程、良渚古城遺址綜合保護工程、南宋皇城大遺址綜合保護工程等,對中華文化在杭州的歷史遺存進行了全方位的有效保護。

  2002年,開啟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從生態保護、環境美化、文脈延續、景觀修復、水質治理、建築整治等方面,對西湖的“東南西北中”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和整治。經過十年的努力,“三面雲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間格局得以保護,“一湖兩塔三島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間,使西湖成為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景觀和美的典範。

  2003年,湘湖綜合保護與開發工程啟動,總體以歷史文化、自然生態、休閒度假定位,歷時13年,恢復水域面積6.1平方千米。湘湖綜合保護與開發工程,堅持文化引領,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做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統一,將湘湖作為一個保持整個地區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的系統工程來實施。

  2003年,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工程拉開了帷幕。從堅持截污、清淤、駁坳、配水、綠化、保護、造景、管理“八位一體”齊頭並進、整體推進,不斷強化運河的生態、文化、旅遊、休閒、商貿、居住“六大功能”,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徵、杭州特點、運河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文化河。

  良渚古城遺址堅持按照國際標準構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保護管理體系,開創了良渚古城遺址“大保護”“全聯動”全新格局。通過綜合治理、有機更新,改善遺址區的環境面貌,為産業發展騰出空間;産業引導同步,引進輕型農業、觀光農業、大地景觀等新型産業,通過倡導推行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推動産業發展與遺産景觀交相輝映。

  2010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南宋皇城大遺址綜合保護工程五年行動計劃(2010—2014)》,先後完成了清河坊歷史文化特色街區建設、吳山景區綜合整治、中山路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玉皇山南綜合整治、鳳凰山路綜合整治、南宋官窯博物館擴建、凈慈寺擴建、白塔景區建設等工程,保護工作取得豐碩成果。2022年11月18日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成為杭州全面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和大遺址的重要窗口。

  進一步承擔起保護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重任

  雖然我們在歷史進程中只是短暫片刻,但是我們有責任接續,在新時代進一步承擔起保護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重任。

  首先,要進一步做好中華文化普及。文化普及是做好保護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基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特別是了解中華文化在杭州的歷史,才會有保護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自覺性。要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文筆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把普及中華文化的工作做細做實。其次,要進一步做好對中華文化的綜合保護。歷史遺存不可再生,要依法嚴格對歷史遺存的保護,決不允許以任何藉口損壞歷史遺存。第三,要進一步規範對歷史遺存的合理利用。如何讓文物“活”起來,這是一個新的課題,也是一個難題。我們既要對文物實施有效的保護,同時要讓文物成為人們了解歷史、認識文化價值的載體,切實做到兩者兼顧。第四,要進一步做好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文化的産生原本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通過文化傳承使一些傳統技藝後繼有人、傳統産品原汁原味流傳。同時開拓思路,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給文化的傳承發展帶來了便利,可以借助於科技推陳出新,讓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面貌帶給人新的享受。

來源:杭州日報    | 撰稿:司馬一民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