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敬有禮 新聞詳情
“斷橋殘雪”的真相你知道嗎?八旬杭州老人為城市歷史“鑒證實錄”
發佈時間 | 2023-12-29 14:31:42    

   杭州的冬天,繞不開“斷橋殘雪”的話題。“你知道斷橋殘雪的説法是怎麼來的嗎?目前大家多熟悉的説法其實不對。”在杭州市濱江區中興花園,記者見到了86歲的譚啟曉,他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溫文爾雅的談吐讓人如沐春風。

  這位有情懷的老杭州人,除了鐵路設計工程師的身份,還是浙江地圖文化專委會會員、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研究員、濱江區老年書畫攝影協會顧問、濱江金秋合唱團顧問,文藝,攝影、收藏、天文等領域均有涉獵並有一定造詣。他懷抱“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理念,借助專業與愛好,為杭州城的建設發展做好記錄與貢獻。

  古畫中找真相 為西湖申遺尋根源

  “我愛杭州,對西湖尤其情有獨鍾。”在譚啟曉的家中,記者看到了一排排厚實的文件夾,其中就有研究西湖文化的圖紙和資料,許多是他手繪的。

  大多數人所知到的“斷橋殘雪”版本是,斷橋朝南的那邊雪化得快,裸露出黑色的橋面。“斷橋不是南北朝向,不會出現雪只化一邊的情況。”譚啟曉並不認同。他翻出一張手繪圖,告訴記者,台北故宮博物館中有一幅清乾隆年間“斷橋殘雪”圖,可見斷橋中間有一座四方形亭子。

  “冬日,人們三五成群在亭子裏聚會聊天,天氣寒冷,每人都手捧一個火銃,暖氣、人氣,加上日曬,涼亭頂上的雪便先融化了。從高處看,橋像中間斷了一般。”他的説法得到了相關專家的認可。

  除了用古畫還原真相,譚啟曉還為西湖申遺忙碌奔走。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杭州西湖實地調查申遺事項期間,有老百姓説,雷峰塔修建後不是原來的磚塔了。對此,譚啟曉給出了糾正:雷峰塔始建於吳越國,原為7層寶塔。北宋宣和二年,塔遭兵燹,後於南宋慶元間重修。雷峰塔改為5層,內為磚結構,外包木結構外廊,飛檐翹腳,恢弘大氣。現在的雷峰塔就是照著這個建的。“大家説的磚塔其實是明代倭寇掠杭,放火燒塔後留下的磚塔塔芯。”譚啟曉補充道。

  西湖“申遺”成功後,杭州市圖書館專門為譚啟曉舉辦“一位市民的西湖申遺情結”展覽。現場9個大展櫃擺放了上百件圖片和實物,一沓沓比列印紙還整齊美觀的手抄本、一張張比資料館內容還詳實的表格,令遊客讚嘆不已。

  鐵路志中找回憶 留下我省第一條鐵路印記

  當人們徜徉拱宸橋頭,看著京杭大運河裏穿梭往來的船隻時,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有過蒸汽火車的轟鳴聲。

  譚啟曉曾參與編纂《中國鐵路通信史》,他認為江墅鐵路很有歷史價值,是浙江省歷史第一條鐵路,也大漲了中國人士氣。1906年,當時的清政府要建設滬杭鐵路,原計劃請英國人來做,但民眾反對聲很高,最後清政府只能妥協。然而,186公里的鐵路設計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並不容易,於是決定先搞一個試驗段。

  試驗段從杭州閘口開始,沿著杭州城墻週邊,經南星站、清泰站、艮山站,直至拱宸站,全長16.135公里,這便是江墅鐵路。1907年8月,江墅鐵路全線通車。然而在1944年,因侵華日軍破壞,江墅鐵路不復存在。

  2007年是江墅鐵路通車100週年,譚啟曉將一封平信貼上8角錢郵票,寄給了當時杭州的有關領導,建議結合京杭大運河歷史遺址保護,建立一個紀念江墅鐵路遺址公園。

  他的建議獲得採納。2007年,杭州市政府撥款,修建了站房、鋼軌和水鶴等鐵路設備,並安放一台KD-7型蒸汽機車,將鐵路元素融入千年京杭大運河。

  攝影記錄發展 10萬餘張照片捐給市檔案局

  西湖的“水上列車”、錢塘江上十座橋、孩兒巷98號古宅……這些老杭州的記憶都在譚啟曉的攝影裏。

  攝影的愛好要從1957年説起。那年,譚啟曉還在北京鐵道部設計院工作。外交部邀請蘇聯專家來設計院支援建設1年,需要一個拍照記錄的人。當時整個設計院裏,沒有人摸過照相機。“小譚,我們有相機,你能不能來拍照?”年輕的譚啟曉被領導相中,從此開啟攝影生涯。拍照、沖印、放大、剪輯、排版、寫説明,譚啟曉自己對著説明書,硬是學了出來,圓滿完成任務。

  1982年,譚啟曉回到杭州後,擁有了第一台屬於自己的相機——海鷗照相機。此後,他便輾轉于杭州角角落落,記錄城市變化發展。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譚啟曉共拍攝10多萬張相片,題材涉及杭州的城市建設、重大活動、天文現象、生活文化……他以百姓的個人視角記錄下杭州這座城市的故事,反映了杭州市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有力地充實了“杭州城市記憶”,對研究杭州城市變遷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據他統計,至今己拍攝膠片51856張、數位照片也超5萬張。2017年,譚啟曉將所有攝影記錄及10萬多張相片、底片無償捐給杭州市檔案館,他説:“我的一生是社會給我的,檔案館需要,我就把這個資料給他們,更能發揮這些照片的價值。”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夏淩 通訊員 劉志勇 聶魏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