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敬有禮 新聞詳情
寧波有禮:慈溪古稀老人讓失傳千年的秘色瓷製造工藝重現人間
發佈時間 | 2023-11-07 13:39:55    

   寧波1.jpg

       聞長慶(左)和兒子聞果立研究秘色瓷。受訪者供圖

  一頭背梳的銀發,一張略顯滄桑的寬大臉盤……不説話時,聞長慶顯得很沉靜,但一旦開聊,那種由閱歷帶來的從容在言語間升騰,引人靜靜聆聽。

  浙江中立越窯秘色瓷研究所所長,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師,法門寺博物館特聘研究員……與新中國同歲的慈溪人聞長慶有不少頭銜,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工匠”。青年時期,他把一家製冷設備廠做到了全國同行業第一。中年之後,他又秉持著使命感與匠心,尋找瓷、研究瓷、燒瓷、寫瓷……

  一張張瓷片見證了聞長慶的人生“下半場”。而今,年逾古稀的他仍在為秘色瓷勤耕不輟。

  燒制,3年上萬次配方試驗

  很多人知道聞長慶,是源於一項石破天驚的發明——他與兒子聞果立以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為標準器,歷經3年、上萬次釉水配方試驗,掌握了失傳千年的秘色瓷製造工藝。

  慈溪上林湖一帶是唐宋時越窯青瓷的中心産地,是古陶瓷研究的寶庫。因為出生在慈溪上林湖畔,聞長慶年輕時就對越窯古陶瓷充滿興趣,很早就開始收藏瓷器瓷片。

  越窯中最神秘、燒制難度最高的是秘色瓷。1987年,陜西法門寺地宮塌陷,出土了14件有文字記錄的秘色瓷。這一重大發現讓聞長慶深感震撼:“感覺有項歷史重任落在了自己這代人身上。”

  那些年,聞長慶天南海北地到各處工地去蒐集標本,到燒製作坊進行調研。2010年前後,對陶瓷有了許多研究的聞長慶心生一念——他要將秘色瓷燒制這項已失傳千餘年的技藝“復活”!

  “秘色瓷歷代稱為諸窯之冠,代表了中國青瓷最高水準。假如能把秘色瓷復原,那將是慈溪乃至世界陶瓷研究的一個突破。”説到當時的想法,聞長慶仍有些激動。

  失傳的技藝要重新掌握很不容易,更何況秘色瓷為古代皇家專用,在瓷土配方和工藝上都與眾不同。

  “根據口口相傳的燒制工藝和出土殘片,我們細細分析成分,並以此為依據對採泥、淘洗、陳腐、拉坯、配釉、施釉等70余個環節進行反覆實踐調整。越難,就越要大膽嘗試。”他説。

  多少個夜晚,聞長慶守在1000多攝氏度高溫的窯旁,每5分鐘記錄一次溫度調控。當時最怕的是淩晨的睏倦,一不小心睡過去,一窯也就報廢了。

  聞長慶開始失眠,好不容易入睡,夢見的還是瓷藥釉配方……沒日沒夜的燒窯,2012年初,他的頭髮一下白了好多,視力也一度降到了0.1。“感覺眼前總是罩著一片霧。”

  家人埋怨:“你不缺錢,用健康換這個值嗎?”朋友也説他“做窯工自討苦吃。”每次聽到這些,聞長慶只是笑笑,他要用作品説話。

  釉色是秘色瓷燒制的核心技術。為還原秘色瓷“千峰翠色”的釉色,聞長慶攀登上林湖一座座山峰,採集原生態原料。外人看來十分辛苦,他卻樂在其中。他對各種原料的不同含量進行配製、篩選,像做實驗一樣記錄、比對,並按不同“排列組合”試燒……

  2012年8月的一天,聞長慶早早來到窯場1號爐前。打開爐門的一瞬間,他驚呆了:爐中那只晶瑩的豆綠色花口碗很眼熟,與夢裏的一模一樣!

  “我和兒子看來看去,無論器型還是胎釉,一切都無可挑剔,怎麼看都是秘色瓷。當時真是高興極了。”聞長慶笑著回憶。

  2013年6月,中國古陶瓷學會舉辦的“恢復唐五代越窯秘色瓷鑒賞會”上,專家給予聞長慶的評價是:基本掌握秘色瓷的燒制工藝技術。2014年,聞長慶父子的“越窯秘色瓷燒制工藝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浙江省文物保護科研項目立項《唐五代越窯秘色瓷工藝技術復原研究》獲得省文物局驗收通過,聞長慶成功了!

       寧波2.jpg

  聞長慶作品——秘色瓷八棱凈瓶。

  尋跡,讀懂每塊瓷片背後故事

  陶瓷是時間的藝術。作為收藏家,聞長慶希望讀懂每塊瓷片背後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聞長慶一邊辦企業,一邊把大把精力投入到對陶瓷尤其是越窯與秘色瓷的研究中。“最迷的時候,一天就睡四五個小時。”

  作為慈溪第一代民營企業家,聞長慶在製冷專業方面曾獲20多項國家專利。但進入新世紀後,他卻毫不留戀地將企業交給了女兒打理,自己則“脫産”撲到古陶瓷文化的研究上。

  在聞長慶看來,辦一個企業賺錢算不了什麼,恢復越窯與秘色瓷的燒制工藝技術,“人生才真正算得上做成了一件事”。

  “越窯與秘色瓷的燒制工藝技術,它們經歷千年而魅力不減,再過一千年價值更高。”聞長慶笑著説。

  半路出家的聞長慶不迷信權威,誰對陶瓷有研究,他就誠意滿滿地找到府去。如今,全國不少城市都有聞長慶的“瓷友”,南北方40多個名窯口,他更是全部跑遍。

  一邊是埋頭書案的皓首窮經,一邊是不畏寒暑的“田野考古”。慈溪上林湖和栲栳山,聞長慶長年在那裏尋覓,“有時一天要跑三遍”。一雙套鞋、一袋工具,伴著蟲聲鳥鳴,聞長慶一呆就是一天。每每發現一件之前沒有見過的瓷片,他便翻來覆去地擦拭查看,興奮不已。

  聞長慶最感興趣的是從山間湖底掘出的殘破瓷片。“破片會告知人們很多故事,從斷面可以了解器物的造型、裝飾,從胎釉厚度可以窺見器物的結構。”

  善於通過高科技助力來研究陶瓷標本,是聞長慶迥異於他人的特點。“我和陜西、上海、浙江等博物館、研究所達成合作,一有新發現,就開車送過去,叫他們用專業設備幫助檢測組分。有了數據,研究才有説服力。”

  不唯書,只唯實。正是這樣的鑽勁,讓聞長慶在十數年間有了不少新發現,有的甚至是對已有論斷的推翻重寫。

  不少朋友提醒聞長慶:“老聞,你收藏就收藏,無須這麼較真。”聞長慶卻説:“新成果就是要靠研究,那些專家可以,我也可以。”

  這兩年,聞長慶又有新發現。他在良渚等地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類希臘線形字母的符號、類漢字、類甲骨文,並組織舉辦兩次學術研討會。“針對這塊內容,業界好像還沒人專門研究,我蠻希望能有古文字專家一起探討。”撫摸著一塊刻符清晰的陶瓷片,聞長慶若有所思地説。

  傳承,把古陶瓷文化的根守住

  記者見到聞長慶時,他穿著一件發白的灰藍色西服。這也是他的“工作服”,衣襬上還沾著不少瓷土的白色痕跡。

  靜謐的工作室,如小山堆積的秘色瓷坯體靜靜等待燒制。對每件半成品,聞長慶總會不厭其煩地介紹創作靈感和工藝難點,説到興頭處,更是邊比劃邊介紹,那種沉浸其中的自豪感溢於言表。

  聞長慶幾乎是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了秘色瓷的那一抹青綠中。長期耳濡目染,兒子聞果立也被“拉下水”。大學畢業後,聞果立便跟隨父親收藏研究越窯。父子倆共同創辦了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和浙江中立秘色瓷研究所,看到自己鍾愛的事業有了接班人,聞長慶格外欣慰。

  這些年,聞長慶一邊投入資金辦各種秘色瓷展會、研討會,一邊利用自己的收藏和研究經歷著書立作。一本厚厚的《越窯·秘色瓷研究》更是將選泥、成形、素燒、配釉、施釉、紋飾、封釉、窯爐燒制等數十道成功復原的工藝技術娓娓道來,毫無保留。

  “裏頭的內容是我們父子倆剖析了大量的秘色瓷實物碎片標本,經過上萬次實驗和較多元素分析數據得來的,雖是專利,但只要有用,我們都可以共用出來。”聞長慶説。

  這兩年,聞長慶父子又圍繞瓷土做起了研究。他們要借助現代的創新工藝,將適合越窯燒制的泥土進行配方改良。

  “秘色瓷在選泥和配釉上條件太苛刻。”在聞長慶看來,只有解決土的問題,秘色瓷産業化才有可能。目前,這個課題已取得階段性進展。有人出錢想投資,但聞長慶拒絕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先把事做好了再考慮其他。”聞長慶説。

  頭銜多了,事情自然也多。忙忙碌碌中,聞長慶對陶瓷的熱忱卻絲毫未減。每週至少一次的燒瓷,聞長慶總是親力親為。其餘時間,他要麼應邀去大學、企業講課、參加學術研討會,要麼就去上林湖。

  “行業需要傳承,需要創新,但前提是把瓷文化的根守住。假如能通過我的努力,讓古陶瓷這一中國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了解,那什麼都值了。”站在一件剛創作完成的秘色瓷作品前,聞長慶這樣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翁雲騫 通訊員 邵瀅 童奕潮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