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幫有禮 新聞詳情
每3.5個浙江人中就有一名!一起致敬1861萬名志願者
發佈時間 | 2024-03-04 10:11:16    

   3月,是浙江省學雷鋒志願服務主題月。

  在今年的活動啟動儀式現場,20位優秀志願者代表被授予了鮮花和證書。陳立群、孔勝東、何軍、彭清林……這些人中,有我們熟悉的,也有我們陌生的。

  他們都是來自全省各行各業的優秀志願者代表,在志願服務領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活動現場.jpg

  啟動儀式現場。受訪者供圖

  志願者是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浙江活躍著1174萬志願者,佔常住人口數比例接近18%。而全省註冊的志願者更是達到了1861.3萬人。

  也就是説,平均每3.5個浙江人中就有一名志願者,每5個浙江人中,就有一個經常參與志願服務的人。

  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今年浙江省委“新春第一會”也明確提出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優秀志願者代表既是社會工作領域的傑出人才,也是身邊最好的榜樣。

  作為全國志願者最為活躍的省域,浙江的志願者們,何以同行?又將如何前行?

  從古至今,不吝于播撒友善助人的種子

  浙江歷史上就是德善之地。無論是“賑窮救急,傾家無愛”的慷慨大義,還是“病人之病,憂人之憂”的換位思考,人們總是不吝于播撒友善助人的種子。

  相傳,4000年前,就有“桐君老人”在桐君山懸壺濟世、分文不收的故事。山以“桐君”名,縣亦稱“桐廬”,以一人而名一城,是百姓對“向善之美”的樸素表達。

  同治年間,開創“胡慶余堂”藥號的胡雪岩,為杭州百姓開設錢塘江義渡,設船為候渡乘客提供方便。“達則兼濟天下”的觀念一直流淌在浙江人的血脈中。

  進入新時代,志願服務和志願服務精神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詮釋。

  浙江志願服務正在多處開花:社區志願服務隊、高校青年志願者、黨員志願者在行動,西湖邊“最美人墻”不斷升級、“蘭小草”“順其自然”慈善不留名……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詮釋了志願服務的本質——向他人、社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既實現自我價值,也為創建更美好的社會添磚加瓦。

  浙江志願服務的“源頭活水”,發源於悠久而又深厚的歷史底蘊中,更流淌自向善向美的百姓心中。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善人善舉”,綿延不絕,也形成了“溫良”“德善”的文化基因。

        志願1.jpg

  “最美人墻”志願者。受訪者供圖

  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這是時代楷模、優秀志願者代表陳立群最喜歡的一句話。

  師者,渡人也,以德施教。是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因為放不下貴州山區的孩子們,陳立群選擇了無償支教。2016年,從杭州市學軍中學校長的崗位上退休後,陳立群婉拒民辦學校高薪,獨自背起行囊,走進貴州省的連綿群山,擔任起黔東南一所普通中學的校長。

  3年多的時間,陳立群翻山越嶺、走寨訪戶,家訪並資助100多戶苗族貧困家庭,足跡遍佈臺江縣所有鄉鎮。他把苗族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很多人都喚他“校長爸爸”。他還培養出一支優秀教師骨幹隊伍。

        志願2.jpg

  陳立群在啟動儀式現場。受訪者供圖

  2022年,中組部、教育部啟動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工作。作為幫扶工作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短短一年時間,陳立群走訪了廣西、貴州、雲南、重慶、四川等地的數十個重點幫扶縣,聽課、座談……為幫扶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

  陳立群身上的標簽很多,但他最喜歡的還是“老師陳立群”。他是一個教書育人的播火者,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孩子長出翅膀。

  臺江中學一位學生在學校公開欄張貼曾寫下一封公開信上:“生命中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您像天上的星星,我可以循著光亮的方向,一直向前。”

  螢螢之光,亦可照曠野。在陳立群的帶領下,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師選擇從杭州、從貴陽來到黔東南支教,成為光、給予更多孩子光亮。

  求經世之功利,行濟世之大義

  “商”意味著一種責任和擔當。以永康學派、永嘉學派等為代表的浙東學派,從經商致富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了“經世致用、義利並舉”的事功思想。

  到了現代,作為民營經濟領頭羊的浙江,“義利並舉”更是成為了浙江民間志願服務組織的特色和動力。

  比如,公羊會創始人何軍是企業家,也是慈善公益家,他拿出自己經營企業盈餘的資金,投入到公羊會的各項公益救援和助老服務事業中。

  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發生次日,第一支由8名骨幹組成的公羊救援隊“先遣隊”就帶著專業設備由杭州啟程。青海玉樹和四川雅安的地震、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秉承著“哪有災難,哪就有公羊會”的使命感,多年來,何軍和公羊會總是在第一時間趕赴各個災難現場。

  截至2023年底,公羊會已執行國內外重要災害救援任務298次,其中有18次是國際救援任務,累計成功救助生命8188人。

        志願3.jpg

  何軍在救援一線。受訪者供圖

  浙江的社會救援力量為什麼這麼強?在很多人看來,物質裝備之外,更重要的是浙江人的志願精神。公羊隊會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企業家、醫生、律師等,大家有個共同點:都有一顆慈善仁義、熱愛公益的心。

  除了何軍,還有一群浙商的身影,“我身邊有一群企業家,他們從幾千塊、幾萬塊錢開始,每年出一點錢,我們一起去做公益,就很有成就感。”

  不以山海為遠,竭盡己力。我們總能看到,娃哈哈、吉利、傳化、正泰、富通、海康威視……一大批浙商捐款捐物、熱心公益的身影。可以説,這是中國秉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浙江、在民間最生動的體現。

  帶著美好來,與城市共成長

  近些年,在浙江的志願服務隊伍中,我們還看到了很多新浙江人的身影。比如,被譽為“最美外賣小哥”的彭清林。

  事後,不少人問他,是什麼讓他鼓起勇氣,從比10米跳臺更高的橋上躍入江中救人?他説,不是成為英雄的衝動,而是那份來自人與人之間,始終傳遞的善意和溫暖。

  而這份溫暖,在他看來,來自於杭州。

  彭清林曾經説過,“為這座我喜歡的城市出了力”。2016年彭清林從南往北一路騎行路過杭州,這座城市溫暖的煙火氣令他印象深刻。

  而當他從10米高的橋上縱深躍下,他也為這座城續寫了新的美好。

  傷勢痊癒後的彭清林,有了很多新的身份:杭州亞運會志願者、杭州義警……他也積極參加到各類社會公益和工會活動中,這也讓他有了“歸屬感”。

  不僅如此,彭清林還回到老家,成立了“彭清林愛心公益中心”,首批資助了24名學生,他説,“被幫助過的人,最懂得愛的力量,也最渴望把愛和溫暖傳遞出去。”

        志願4.jpg

  小青荷合影。潮新聞端供圖

  這份歸屬感,同樣屬於小青荷,屬於小梧桐,屬於武林大媽……無論是文明城市的建設,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著志願服務者的身影。

  有人説,城市的發展,衍生了志願服務組織。也有人説,因志願服務組織的蓬勃發展,才有了文明和諧的城市氛圍。“你為我遮風擋雨,我為你風雨兼程”,美美與共的雙向奔赴,在浙江不斷上演。

  一個人溫暖一座城,一座城呵護一個人

  志願者身上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等品質,都是社會文明、時代進步的體現。放大這些品質,在社會弘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就需要給予好人更多鼓勵,要呵護“像金子一樣”的好人本色,營造讓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氛圍。

  浙江“新春第一會”上強調,要樹牢“大人才觀”,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怎麼重視都不為過的觀念。而專業的志願者隊伍,正是一筆無價的城市財富。

  為了讓心懷熱忱者各盡其才,讓志願者精神在之江大地上持續閃光,需要讓更多想做好事的人有平臺。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註冊志願者1861.3萬人、志願服務隊伍19.8萬支。

  未來,政府會和社會力量多聯動,運用數字化手段,共同搭建平臺,並積極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動政府購買服務,讓參與志願服務底氣更足。同時,志願服務常面對基層社會治理的一系列複雜情況,需要培養更多專業化、細分化的志願服務組織,細化分工和規範流程,安排合適的志願者做合適的事情。

  還要讓會做好事的人有舞臺。

  搭好臺才能唱好戲,近年來,全省各地充分挖掘身邊的志願活動資源,創新志願服務模式,形成了一批有浙江特色、有當地風采的志願服務品牌。比如,杭州臨平區首創的文明“大篷車”,磨刀修傘、愛心理髮、衣物縫補、小家電維修……大篷車開到哪,志願服務就到哪。

  今年的志願服務主題月活動,就聯合十家協辦單位共同發出全民志願行動倡議,聯動全省各級媒體尋找身邊優秀志願者,首次組織開展百場志願服務市集、千輛大篷車進社區、萬朵鮮花獻雷鋒的“百千萬”特色行動,掀起一波“敬雷鋒、學雷鋒、做雷鋒”的志願服務高潮。

  也要讓做成好事的人上獎臺。

  一直以來,浙江“禮遇好人”上下足功夫,做了許多嘗試。最直觀的,是用各種方式熱烈地表達對志願者的謝意,精神的禮遇和物質的鼓勵“雙管齊下”。

  比如,亞運會火炬傳遞期間,包括彭清林、陳立群、何軍、孔勝東等在內的,一批優秀志願者代表都成為了火炬手,被網友廣泛稱讚“就應該是他們上”;寧波曾舉辦致敬志願者的專場交響音樂會,邀請800余名志願者參加,回饋為這座城市默默付出的人們;湖州自2014年起,成立了“好人有好報”慈善關愛基金,由愛心企業、愛心組織捐助,為遇到困難的好人提供資助……

  “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志願服務之風吹拂的地方,愛之花一定能夠自由地綻放。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記者 盛銳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