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幫有禮 新聞詳情
免費茶送出232.5噸!這個“職業”,他很上癮……
發佈時間 | 2023-12-28 15:04:00    

   普通人一年的工作時間,排除節假日和週末,約有250天。

  19000個小時,這是志願者施志平服務的累計時長。按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施志平平均每年工作215天。

  19000個小時在做什麼?僅僅是“衛生間在哪?”的詢問,他回答了近17萬次,平均每一個小時,要回答9次。

  19000個小時,累計791天,是一株筍芽長到竹筍的時間,也有可能是一朵曇花尚未盛放的時間。可是,若想到這19000個小時、114萬分鐘,都在面向四面八方傳遞著“杭州”的微笑,是不是更能感受到時光的意義?

  這分分秒秒的時鐘滴答聲,就像是西湖沉澱的美麗,潤物無聲,超越邊際。

  2022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要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更好發揮志願服務的積極作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假若人人付出一分鐘……這是滴水石穿的力量。

  平凡的杭州志願者施志平,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不平凡的力量。

  “做志願工作的第一天,我就發現這和我之前的經歷都不同”

  入冬以後的西湖清晨,氣溫跌至零度以下。

  白茫茫的西湖水,靜寂無痕,遠處的山巒灰濛濛的。柳浪聞鶯公園裏,面朝西湖,有一間亮著橙色燈光的小木屋。這一抹暖色,讓這幅簡靜的山水畫,瞬間多了煙火氣。

  這裡是柳浪聞鶯微笑亭,是杭州第一個固定式的純公益志願服務微笑亭,創建於2010年。在西湖景區,這樣的微笑亭共有6座。

  施志平的工作空間,就在柳浪聞鶯微笑亭裏。做志願者的十餘年裏,他已累計服務超過19000小時,而他剛剛獲評為第十九屆杭州市道德模範(平民英雄)。

  71歲的施志平身材瘦削,頭髮花白,戴著一副金邊眼鏡,走起路來步伐輕盈,背脊筆挺。黑色絨衣外穿著紅色的志願者工作服,在人群中格外醒目。施志平是個“老杭州”,從小生活在上城區仁和路一帶。與很多同齡人一樣,他的人生軌跡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中學畢業上山下鄉,在黑龍江廣闊天地鍛鍊了8年;改革開放大潮來臨,他闖蕩深圳,紮根熱土,幹出了一番事業。在他的身上,有著“龍江哥”的激情豪邁,有著“杭鐵頭”的正直熱忱,也有著歷經世事的淡泊與從容。

  2012年,施志平退休,從深圳回到家鄉。他回憶:“剛退休時,家人想送我一份退休禮物。我説,請大家幫我出出主意,我覺得自己還沒有老,想做一些過去沒有嘗試過的事情。”

  妻子建議,你可以去做志願者,還陪著他一起去現場報名。

  “我是1月中旬回到杭州的,3月初,我就完成了註冊培訓,開始做志願者了。”

  施志平講話語速很快,普通話發音清晰,“做志願工作的第一天,我就發現了這和我之前的所有工作經歷都不同。工作時忙著賺錢攢錢,也許幫過別人,但都是無意識的,而當我成為一名志願者後,我的工作核心就是盡己所能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一杯茶,送了十年

  微笑亭面積大約40平方米,屋內有一張長方形木桌,木桌上擺放著景區印章、翻譯器、當天的報紙,木桌邊環繞擺放著西湖旅遊手冊、可隨時借用的輪椅、十幾把雨傘和嬰兒護理臺等等。另一邊,燒水的大水壺,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

  施志平習慣寫工作日記,打開從2016年至今的年曆,可以發現,每年盛夏是他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天氣一熱,柳浪聞鶯微笑亭就會為市民遊客提供免費茶水。這是從微笑亭落成之日起就推出的服務,持續至今。

  夏天最熱時,施志平8點左右就趕到微笑亭,先燒水,再擺好放茶桶的白色折疊桌,搬茶桶,一隻大茶桶要盛茶100升。泡茶、晾茶,一部分茶水放在微笑亭,靠著冷氣,自然晾涼;一部分茶水,用長柄勺來回倒,溫度降到40度左右,再把茶水從不銹鋼大桶中舀進帶水龍頭的小桶中,招呼來往的市民遊客。

  為了讓遊客能夠細緻地感受到杭州的茶文化,微笑亭的“免費涼茶”總有新意:徑山茶、龍井茶、三花(金銀花、玫瑰花、茉莉花)陳皮茶、百合如意茶、菊花茶……這些茶葉均由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團工委提供。僅2023年,柳浪聞鶯微笑亭送茶水就達到20.5噸。這些年來,經施志平之手親手發放的“免費涼茶”,達到了232.5噸,讓四十多萬遊客市民感受到了“善城杭州”的溫度。

  微笑亭的工作時間從早上9點開始,下午4點結束。但有時到了結束時間,大茶桶裏還有茶水沒有送完,施志平想著別浪費,可能還會有人需要茶水,就總會多停留一會兒。從七月起直至國慶節黃金周結束,施志平幾乎每個月要在微笑亭服務26天以上。

  他給每位學生志願者都打了100分,事後懊悔了

  2021年夏天,有19位浙江外國語學院的學生來到柳浪聞鶯微笑亭參與志願服務。活動結束時要給每位學生打分,校方規定100分為滿分。

  施志平給每位學生都打了100分。然而,他事後卻深感懊悔了。

  “倒不是因為活動中學生的表現不值得100分,恰恰相反,他們個個都很棒。100分是他們無私奉獻所得。但是,如果可以重新給他們打分的話,我會給打99分。”

  志願服務永遠在路上,99分留出了一個成長的空間、奮鬥的目標,才能使人不斷追求完美。“就像我們每年夏天送的涼茶,可以得100分嗎?仔細想想,還是有很多進步的可能,只是這個階段,我們盡了最大努力。”

  所以,他總會關注一些細微的“小事情”。比如,微笑亭旁還建有一座漂流書亭,施志平就專門把書籍做了分類,適合兒童閱讀的書放在最低一層,方便小朋友們自如取閱。

  他的舉動甚至還打動過素不相識的人。那天,上海遊客小劉經過微笑亭,詢問是否有西湖導覽地圖。一眼看到桌子上鋪陳著的施志平工作日曆上,密密麻麻寫著的志願工作時間,小劉姑娘被觸動了。

  原來小劉在大學裏的專業就是社會工作,這次來杭州出差,順便到西湖邊散散心,梳理工作中的困惑:“做社工,有時難以取得別人的信任,也很難發動真正有能力的人一起實現社區共治。”

  和施志平的短暫交流後,小劉對志願工作的體會更多了。“這位大伯做成一件事後的笑容,是對我最好的鼓勵。”小劉告別時,在西湖導覽地圖上,特意蓋上了“柳浪聞鶯”的紀念印章。

  志願服務就像一把傘平淡之中,點滴溫暖

  除了一年一度的“免費茶水”,微笑亭還提供節日性服務項目,比如,每年清明節派送青糰、端午節派送粽子、中秋節派送月餅、臘八節派送臘八粥等等。所有的服務對象都是市民遊客。

  志願者的工作平凡而瑣碎。可施志平卻幹得樂呵呵的。他是這樣想的:“我年輕時出差去外地,沒有手機,更沒有導航,問路只能靠陌生人指路或是查地圖。如果到了一個新城市,問路問得順利,我就會很開心,會因為這樣的小事喜歡上這個城市,覺得這個城市文明程度高。”

  施志平願意成為這樣的“指路者”,他希望所有的遊客因為這樣週到的小事,而愛上我們這座城市。

  日常的志願者工作中,也有記憶深刻的時候。比如2016年1月,杭州遭遇寒潮。“那會兒西湖的浪特別大,一個浪落下,地上立馬就結冰。考慮到志願者的安全問題,臨時決定關閉微笑亭。但我轉念一想,既然是極端天氣,也可能有遊客市民更需要我們幫助。”

  於是施志平還是來到微笑亭。“來的路上,我看見路上都在鋪草墊,就不覺加快腳步。西湖邊冷得不得了,手機在戶外凍得直接關機。雖然那天西湖邊只有零星遊客,但開放的微笑亭就像一把安全的大傘,隨時準備著為行人遮風擋雨。”

  也是2016年,G20杭州峰會舉辦期間,一天,西湖邊突降暴雨。來自阿根廷的兩位女士正在西湖邊遊覽,她倆急忙跑進微笑亭避雨,遇到了正在值班的施志平。

  就像白娘子在西湖邊遇到許仙借傘施以援手的故事,施志平也拿出了兩把傘,遞給了這兩位女士。這些傘都是杭州市民捐贈的舊傘,杭州環保志願者們把傘修好後,變成了“愛心傘”,讓市民和遊客在需要時可以隨時取用。兩位外國遊客驚喜地連聲道謝。

  這是施志平促成的很多溫暖小事中的一件。在不知不覺中,他和無數默默奉獻的志願者一起,已經成為這座城市文明發展的一塊小小奠基石。

  “這是我想到過的最美好的事”

  目前柳浪聞鶯微笑亭共有10位志願者,其中年紀最大的77歲,還有新杭州人利用週末時間來做志願服務。施志平説:“在我們這個團隊,志願服務時長超過兩萬小時的有3人,我屬於後來居上的老年志願者。”

  這些年來,志願者的學習內容也與時俱進。起初是最基本的禮儀培訓,上崗時,女士不能穿裙子、男士不能穿短褲;後來開始學習心肺復蘇知識,如有行人發生意外,志願者可以出手相救;杭州亞運會舉辦期間,除了日常問路和旅遊問詢,還要介紹吉祥物的來源,熟悉比賽場館所對應的賽程……

  “做志願者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施志平説,日日對著西湖,對西湖的了解也與日俱增。

  柳浪聞鶯是西湖十景之一。這裡的聚景園曾是南宋時期的禦花園。施志平形容,僅僅是這柳樹的形態,就有好多種,枝葉繁茂的枝條濃密得像獅子的鬃毛,稱為“獅柳”;柳絲飄動起來像是貴妃醉酒,稱其“醉柳”;遠眺柳樹,像少女浣紗,被稱為“浣紗柳”……

  “能整天圍著西湖轉,這真的是自己想到過的最美好的事。我也沒想過,我會做這麼久的志願者!”

  同學聚會,老同學勸他,“施志平,過把癮,體驗體驗就好了。”施志平一笑而過,他心裏明白這是同學的好意,但是人各有志,“我做志願者工作,也是在安頓我的晚年。”

  也常常有人問施志平:明年繼續做志願者嗎?

  他的答案是,“即使有一天我不在微笑亭做志願者了,我依然渴望著能做傳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願精神的人。”

  杭州亞運會閉幕式上,施志平作為志願者代表之一,參加了閉幕式上的致敬環節。“我在現場,為有幸見證這一歷史時刻而激動,但更多的是依依不捨。”

  當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 > 最美浙江人 > 身邊好人

  免費茶送出232.5噸!這個“職業”,他很上癮……

  發佈時間:2023-12-28 10:13:59 來源: 杭州發佈、杭州日報

  普通人一年的工作時間,排除節假日和週末,約有250天。

  19000個小時,這是志願者施志平服務的累計時長。按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施志平平均每年工作215天。

  19000個小時在做什麼?僅僅是“衛生間在哪?”的詢問,他回答了近17萬次,平均每一個小時,要回答9次。

  19000個小時,累計791天,是一株筍芽長到竹筍的時間,也有可能是一朵曇花尚未盛放的時間。可是,若想到這19000個小時、114萬分鐘,都在面向四面八方傳遞著“杭州”的微笑,是不是更能感受到時光的意義?

  這分分秒秒的時鐘滴答聲,就像是西湖沉澱的美麗,潤物無聲,超越邊際。

  2022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要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更好發揮志願服務的積極作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假若人人付出一分鐘……這是滴水石穿的力量。

  平凡的杭州志願者施志平,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不平凡的力量。

  “做志願工作的第一天,我就發現這和我之前的經歷都不同”

  入冬以後的西湖清晨,氣溫跌至零度以下。

  白茫茫的西湖水,靜寂無痕,遠處的山巒灰濛濛的。柳浪聞鶯公園裏,面朝西湖,有一間亮著橙色燈光的小木屋。這一抹暖色,讓這幅簡靜的山水畫,瞬間多了煙火氣。

  這裡是柳浪聞鶯微笑亭,是杭州第一個固定式的純公益志願服務微笑亭,創建於2010年。在西湖景區,這樣的微笑亭共有6座。

  施志平的工作空間,就在柳浪聞鶯微笑亭裏。做志願者的十餘年裏,他已累計服務超過19000小時,而他剛剛獲評為第十九屆杭州市道德模範(平民英雄)。

  71歲的施志平身材瘦削,頭髮花白,戴著一副金邊眼鏡,走起路來步伐輕盈,背脊筆挺。黑色絨衣外穿著紅色的志願者工作服,在人群中格外醒目。施志平是個“老杭州”,從小生活在上城區仁和路一帶。與很多同齡人一樣,他的人生軌跡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中學畢業上山下鄉,在黑龍江廣闊天地鍛鍊了8年;改革開放大潮來臨,他闖蕩深圳,紮根熱土,幹出了一番事業。在他的身上,有著“龍江哥”的激情豪邁,有著“杭鐵頭”的正直熱忱,也有著歷經世事的淡泊與從容。

  2012年,施志平退休,從深圳回到家鄉。他回憶:“剛退休時,家人想送我一份退休禮物。我説,請大家幫我出出主意,我覺得自己還沒有老,想做一些過去沒有嘗試過的事情。”

  妻子建議,你可以去做志願者,還陪著他一起去現場報名。

  “我是1月中旬回到杭州的,3月初,我就完成了註冊培訓,開始做志願者了。”

  施志平講話語速很快,普通話發音清晰,“做志願工作的第一天,我就發現了這和我之前的所有工作經歷都不同。工作時忙著賺錢攢錢,也許幫過別人,但都是無意識的,而當我成為一名志願者後,我的工作核心就是盡己所能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一杯茶,送了十年

  微笑亭面積大約40平方米,屋內有一張長方形木桌,木桌上擺放著景區印章、翻譯器、當天的報紙,木桌邊環繞擺放著西湖旅遊手冊、可隨時借用的輪椅、十幾把雨傘和嬰兒護理臺等等。另一邊,燒水的大水壺,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

  施志平習慣寫工作日記,打開從2016年至今的年曆,可以發現,每年盛夏是他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天氣一熱,柳浪聞鶯微笑亭就會為市民遊客提供免費茶水。這是從微笑亭落成之日起就推出的服務,持續至今。

  夏天最熱時,施志平8點左右就趕到微笑亭,先燒水,再擺好放茶桶的白色折疊桌,搬茶桶,一隻大茶桶要盛茶100升。泡茶、晾茶,一部分茶水放在微笑亭,靠著冷氣,自然晾涼;一部分茶水,用長柄勺來回倒,溫度降到40度左右,再把茶水從不銹鋼大桶中舀進帶水龍頭的小桶中,招呼來往的市民遊客。

  為了讓遊客能夠細緻地感受到杭州的茶文化,微笑亭的“免費涼茶”總有新意:徑山茶、龍井茶、三花(金銀花、玫瑰花、茉莉花)陳皮茶、百合如意茶、菊花茶……這些茶葉均由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團工委提供。僅2023年,柳浪聞鶯微笑亭送茶水就達到20.5噸。這些年來,經施志平之手親手發放的“免費涼茶”,達到了232.5噸,讓四十多萬遊客市民感受到了“善城杭州”的溫度。

  微笑亭的工作時間從早上9點開始,下午4點結束。但有時到了結束時間,大茶桶裏還有茶水沒有送完,施志平想著別浪費,可能還會有人需要茶水,就總會多停留一會兒。從七月起直至國慶節黃金周結束,施志平幾乎每個月要在微笑亭服務26天以上。

  他給每位學生志願者都打了100分,事後懊悔了

  2021年夏天,有19位浙江外國語學院的學生來到柳浪聞鶯微笑亭參與志願服務。活動結束時要給每位學生打分,校方規定100分為滿分。

  施志平給每位學生都打了100分。然而,他事後卻深感懊悔了。

  “倒不是因為活動中學生的表現不值得100分,恰恰相反,他們個個都很棒。100分是他們無私奉獻所得。但是,如果可以重新給他們打分的話,我會給打99分。”

  志願服務永遠在路上,99分留出了一個成長的空間、奮鬥的目標,才能使人不斷追求完美。“就像我們每年夏天送的涼茶,可以得100分嗎?仔細想想,還是有很多進步的可能,只是這個階段,我們盡了最大努力。”

  所以,他總會關注一些細微的“小事情”。比如,微笑亭旁還建有一座漂流書亭,施志平就專門把書籍做了分類,適合兒童閱讀的書放在最低一層,方便小朋友們自如取閱。

  他的舉動甚至還打動過素不相識的人。那天,上海遊客小劉經過微笑亭,詢問是否有西湖導覽地圖。一眼看到桌子上鋪陳著的施志平工作日曆上,密密麻麻寫著的志願工作時間,小劉姑娘被觸動了。

  原來小劉在大學裏的專業就是社會工作,這次來杭州出差,順便到西湖邊散散心,梳理工作中的困惑:“做社工,有時難以取得別人的信任,也很難發動真正有能力的人一起實現社區共治。”

  和施志平的短暫交流後,小劉對志願工作的體會更多了。“這位大伯做成一件事後的笑容,是對我最好的鼓勵。”小劉告別時,在西湖導覽地圖上,特意蓋上了“柳浪聞鶯”的紀念印章。

  志願服務就像一把傘平淡之中,點滴溫暖

  除了一年一度的“免費茶水”,微笑亭還提供節日性服務項目,比如,每年清明節派送青糰、端午節派送粽子、中秋節派送月餅、臘八節派送臘八粥等等。所有的服務對象都是市民遊客。

  志願者的工作平凡而瑣碎。可施志平卻幹得樂呵呵的。他是這樣想的:“我年輕時出差去外地,沒有手機,更沒有導航,問路只能靠陌生人指路或是查地圖。如果到了一個新城市,問路問得順利,我就會很開心,會因為這樣的小事喜歡上這個城市,覺得這個城市文明程度高。”

  施志平願意成為這樣的“指路者”,他希望所有的遊客因為這樣週到的小事,而愛上我們這座城市。

  日常的志願者工作中,也有記憶深刻的時候。比如2016年1月,杭州遭遇寒潮。“那會兒西湖的浪特別大,一個浪落下,地上立馬就結冰。考慮到志願者的安全問題,臨時決定關閉微笑亭。但我轉念一想,既然是極端天氣,也可能有遊客市民更需要我們幫助。”

  於是施志平還是來到微笑亭。“來的路上,我看見路上都在鋪草墊,就不覺加快腳步。西湖邊冷得不得了,手機在戶外凍得直接關機。雖然那天西湖邊只有零星遊客,但開放的微笑亭就像一把安全的大傘,隨時準備著為行人遮風擋雨。”

  也是2016年,G20杭州峰會舉辦期間,一天,西湖邊突降暴雨。來自阿根廷的兩位女士正在西湖邊遊覽,她倆急忙跑進微笑亭避雨,遇到了正在值班的施志平。

  就像白娘子在西湖邊遇到許仙借傘施以援手的故事,施志平也拿出了兩把傘,遞給了這兩位女士。這些傘都是杭州市民捐贈的舊傘,杭州環保志願者們把傘修好後,變成了“愛心傘”,讓市民和遊客在需要時可以隨時取用。兩位外國遊客驚喜地連聲道謝。

  這是施志平促成的很多溫暖小事中的一件。在不知不覺中,他和無數默默奉獻的志願者一起,已經成為這座城市文明發展的一塊小小奠基石。

  “這是我想到過的最美好的事”

  目前柳浪聞鶯微笑亭共有10位志願者,其中年紀最大的77歲,還有新杭州人利用週末時間來做志願服務。施志平説:“在我們這個團隊,志願服務時長超過兩萬小時的有3人,我屬於後來居上的老年志願者。”

  這些年來,志願者的學習內容也與時俱進。起初是最基本的禮儀培訓,上崗時,女士不能穿裙子、男士不能穿短褲;後來開始學習心肺復蘇知識,如有行人發生意外,志願者可以出手相救;杭州亞運會舉辦期間,除了日常問路和旅遊問詢,還要介紹吉祥物的來源,熟悉比賽場館所對應的賽程……

  “做志願者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施志平説,日日對著西湖,對西湖的了解也與日俱增。

  柳浪聞鶯是西湖十景之一。這裡的聚景園曾是南宋時期的禦花園。施志平形容,僅僅是這柳樹的形態,就有好多種,枝葉繁茂的枝條濃密得像獅子的鬃毛,稱為“獅柳”;柳絲飄動起來像是貴妃醉酒,稱其“醉柳”;遠眺柳樹,像少女浣紗,被稱為“浣紗柳”……

  “能整天圍著西湖轉,這真的是自己想到過的最美好的事。我也沒想過,我會做這麼久的志願者!”

  同學聚會,老同學勸他,“施志平,過把癮,體驗體驗就好了。”施志平一笑而過,他心裏明白這是同學的好意,但是人各有志,“我做志願者工作,也是在安頓我的晚年。”

  也常常有人問施志平:明年繼續做志願者嗎?

  他的答案是,“即使有一天我不在微笑亭做志願者了,我依然渴望著能做傳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願精神的人。”

  杭州亞運會閉幕式上,施志平作為志願者代表之一,參加了閉幕式上的致敬環節。“我在現場,為有幸見證這一歷史時刻而激動,但更多的是依依不捨。”

  施志平記得,在杭州亞運會開幕當天,有一篇名為《“人文亞運”的五種打開方式》的文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文中寫道:

  “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細節,都將成為堅韌有力的枝蔓,保障亞運會有條不紊進行。而志願者們的努力也將很好地回答:一場大型體育賽事何以‘雕刻’一座城市向尚向上的風采。”

  施志平希望自己就是這樣的“枝蔓”,“就像這柳樹的枝蔓一樣,成為這座城市難忘又熟悉的風景。”

  這些年來,施志平先後榮獲“感動西湖十大人物”“杭州功勳志願者”“浙江省G20杭州峰會城市誌願服務優秀志願者”“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杭州市最美志願者”等多項榮譽。

  從春到冬,四季輪轉,像施志平一樣的志願者力量,早已成為西湖美景不可分割的“枝蔓”,成為這座溫暖有愛的城市堅韌有力的基石,志願服務正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來源:杭州發佈、杭州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