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幫有禮 新聞詳情
關於工資的這些事,有時候真難以啟齒
發佈時間 | 2023-05-12 09:48:12    

   畢業季即將來臨,大四學生小夏,剛結束了在某網際網路公司為期3個月的實習。臨走時,她終於開口向主管提出了那個她疑惑很久的問題:“我的工資什麼時候能發?”沒想到,對方一臉詫異,“實習生一直都是沒有工資的呀,你在我們這兒鍛鍊,難道圖的只是錢嗎?”

  小夏還不是個例。不少有過實習經歷的人都反映,自己實習期間,不僅沒有薪酬,還經常需要倒貼車費、餐費甚至高額的租房費,“沒辦法,拿到實習證明最重要,碰到這種單位,我們只能自認倒楣。”

  那麼,在法律層面究竟有沒有相關條款,來保障實習生勞動權益?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未走出象牙塔的學生們,可以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利?

  被“拿捏”的實習生

  中文系大四學生小邱,從今年1月起就為某廣告公司擔任實習文案寫手。雖然對方單位在一開始就已經明確跟她表示過,該崗位的正式員工有研究生學歷的硬性門檻,但她總在心裏抱有一絲希望,“如果我實習期間表現得足夠好,是不是也會有破格的可能性?”

  為什麼把實習看得如此之重?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又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於是,為了增強找工作時的競爭力,畢業生們幾乎人人都想拿實習“武裝”自己——因為這意味著,在還未完全走出校門時,就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從業經歷,對於社會規則的了解,也不再是完全的一張白紙。

  有應屆生告訴記者,身邊有些比較“卷”的同學,可能從大二就開始找各種實習,等到真正的畢業招聘季,手握三四段實習經歷的,不在少數。有時,為了拿到一份好看、含金量高的實習生證明,同學們還得動用不少人脈甚至金錢。這種情況下,實習生一般不會在乎工作本身是否能提供報酬。

  或許是“拿捏”了學生們的這種心態,有公司常年開設大量實習生崗位,目的就是獲取廉價勞動力。該公司相關從業人員曾和記者透露,他們有一些重復瑣碎、又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整理工作,已經默認就是交給實習生來做。“相比正式員工,他們很少埋怨,而且還會更仔細,因為覺得能從中學到很多基礎知識。”有時,他也會有些不忍心,就偶爾邀請實習生參加聚餐,作為一種補償。

  必不可少的書面協議

  如何防止被“拿捏”呢?

  一位在杭工作的律師想通過潮新聞記者給即將開始實習的同學們提個醒:雖然根據《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餘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係,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但他建議,不論大家是否看重實習待遇,都一定要和用人單位簽訂相關的書面協議,約定工作時間、勞動報酬金額、明確協議終止時間等等。

  “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這位律師表示,有了書面的協議,在校生按照相關內容提供了勞務,即便其確立勞動關係的申請被依法駁回,還可基於實習協議或者勞務協議主張民法上的勞務關係,要求用工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在用工單位拒不支付的情況下,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民事訴訟。

  他還提到,如果有單位提出收取“實習管理費”,那更屬於實打實的違法行為。2019年發佈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和規範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中就有過明確規定,高校和實習企業不得違規向學生收取費用,不得扣押學生財物和證件。

  被實習工資暴露的職場PUA

  像前文提到的小夏一樣,很多學生只有在確定離開時,才敢提起工資待遇。但即便已經“隱忍”了這麼久,用人單位那句“難道圖的只是錢嗎”,還是讓她既生氣又委屈。

  雖然已經畢業十多年,杭州某創業公司CEO小楊也很能理解小夏的這種心情。“年輕學生不好意思開口提錢,但這並不意味著用人單位就可以肆意剝削。”

  他對比了自己曾經實習過的多家單位,他們對實習生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有的不僅會發放固定的實習工資,團隊出遊、節日購物卡等福利,也會算上實習生一份;而有的公司,不僅一直裝糊塗不發工資,原本針對全員有效的獎勵措施,也是朝令夕改,很怕“肥水流到外人田”。

  “實習是很多學生踏入社會的重要職業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不僅是公司在篩選學生,學生也在同樣篩選公司。只談工作避談工資的公司,價值觀就很有問題,如果還要以此為藉口貶低開口談錢的實習生,更是一種職場PUA。”小楊認為,保障實習生勞動權益,關鍵還在用人單位本身。他呼籲,面對維權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呼籲學生們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更應該呼籲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明確對實習單位違規的處罰措施。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李燦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