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球繞好了,就要開始織鞋面了,我一般選兩種顏色來織。”説著,67歲的迎春社區居民黃水蘭拿起毛線與毛線針,熟練地織了起來。慢慢織出點模樣了,黃水蘭總習慣去抻一抻,拉平整。
如今都在推廣“機器換人”,毛線拖鞋也能通過機器“鉤織”出來,造型多樣、配色豐富,卻唯獨少了一點“媽媽的溫暖”。多年前,桐廬迎春社區成立企退人員自管小組,針織就是小組的項目之一。自管小組召集了不少會織毛線的婦女,組建了迎春棒棒針織隊,她們經常編織圍巾、帽子、毛線拖鞋,送給社區老人,助他們溫暖過冬。水蘭從17歲就開始織毛線,會編褲腰帶、毛線衣等,鉤織花樣繁多,編了50年,手法依然“健朗”。方雪芬是企退人員自管小組組長,也是迎春棒棒針織隊隊長,從小時候看著長輩織,到現在開始教授有興趣的年輕媽媽針織技巧。她們都還在傳承這門技藝,傳承著“溫暖牌”針織品。
進入9月,天氣轉涼。方雪芬又號召會針織、喜愛針織的婦女,為一些有困難的老人做毛線拖鞋。縫織一雙毛線拖鞋要20個小時,這一針一線都是她們親自縫織的,包括鞋面針織、鞋底縫製等。
“我們想把棒棒針織隊做大,吸引更多會針織的志願者,發揮志願互助、銀齡互助精神,讓‘溫暖牌’針織品戴到更多需要的人身上,讓他們感受到互助的幸福、社會的溫暖。”方雪芬説。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金黃璐敏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金黃璐敏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