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縉雲 > 新聞速遞 新聞詳情
10歲孩童學非遺 縉雲織帶編織傳承篇章
發佈時間 | 2023-10-19 08:59:30    

   庭院深深深幾許,屋瓦棟樑,厚重滄桑。近日,記者走進麗水縉雲百廿間,聽這裡的人講故事、道文脈,感受古建築在活化利用下與年輕人建立的情感聯結。

  百廿間,顧名思義,由一百二十間房間構成。這棟古建築為清代乾隆時期胡景敦建造,總面積4095平方米,是麗水地區最大的古民居。縉雲縣壺鎮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呂安平告訴記者,這裡人多的時候,曾居住著六七十戶、三百多口人。其正門門框上方刻著“紫氣東來”四個字,氣勢磅薄,門、窗、樑上飛禽走獸、山水花卉的雕刻,盡顯大氣雅致。

  時光無痕,歲月有跡。遊走在規整佈局的百廿小巷中,親手觸摸老宅院落的溝壑斑駁,仿佛走進了百廿間裏留存的時代記憶。

  2020年,因修建好溪水利樞紐工程潛明庫區,位於原縉雲縣壺鎮鎮松岩村的百廿間,與其深含的文化內蘊也一起搬遷到了壺鎮鎮團結村。去年,壺鎮鎮為讓“文保”活化,對百廿間歷史建築進行了“軟裝”提升,除了採用“唐風宋韻”的文化風格,還植入了沉浸式演繹等文化業態。

  不久前,壺鎮鎮文聯下設的音舞戲曲協會、攝影協會、作家協會、書畫協會、民間藝術協會五個社團共同搭建,百廿間形成了集古玩、篆刻、書畫、茶藝、古琴等於一體的鄉村文化大集。

  “來自北京、陜西、江西、湖南等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紛紛來到這裡,感受文化底蘊。”今年67歲的呂安平很是欣慰,“他們對這裡的非遺項目很感興趣,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一代走進這裡,愛上這裡,並願意加入到傳播傳統文化的陣列中來。”

  在正門左數第三間房間裏,浙江線上記者看到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女人正在織帶,只見她手持一個小小竹片,幾根竹竿,數條彩線,隨著手指靈活地一挑一撥,獨具特色的彩帶在手中舞動。

  1972年出生的詹麗梅是土生土長的縉雲織帶非遺傳承人。心靈手巧的她從小便跟著母親和外婆學習手工織帶技藝,從簡單的蝴蝶、花卉等基礎圖案織起,到組合字圖案的創新,詹麗梅在這門手藝上刻苦鑽研了三十多年。

  一旁桌上,擺列著詹麗梅織好的織帶,色彩豐富,有寬有窄。仔細看去,其間包含著十二生肖、五子登科、平(瓶)升三級等美好寓意的圖紋和字樣。這些織帶根據寬窄不同有不同的用途,可以做嬰兒包帶、打鋪蓋帶、擔盤帶等。

  “我想把這門手藝代代傳承下去。”説到做到,如今,詹麗梅收了許多年輕學徒,最小的只有10歲。縉雲團結小學的盧妍軒對這門手藝很是喜歡。提起這位徒兒,詹麗梅臉上露出一絲驕傲:“她非常好學,上午學了之後下午還要來學,一開始上手比較生疏,現在織得有點兒樣子了。”

  “手藝有些難,但織出來的成品也讓人驚嘆,我希望通過學習把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下去,讓它煥發生機。”詹麗梅年輕徒弟圓圓在一旁邊擺弄著織線邊談道。

  此外,在這棟百廿間裏,民俗用品收藏、書畫培訓、刻字等古色古香的歷史文化藝術同樣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

  今年6月,來自10個國家的23位留學生也來到百廿間,執筆、蘸墨、書寫……這裡的文化傳承人與留學生積極互動,帶領他們體驗中國書法的魅力。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看到外國留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此感興趣,我們心中的文化自信也油然而生!”呂安平説。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李心怡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