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縉雲 > 新聞速遞 新聞詳情
縉雲:以文化産業“賦能續航”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 | 2023-09-01 12:55:12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既是文明傳承的必然選擇,也是基層發展的題中之義。近年來,胡源鄉黨委政府充分發掘利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張山寨七七會”文化資源,積極探索價值轉化實現路徑,努力打造特色鄉村文化産業,助力實現強村富民。

  不等不靠建設陣地,夯實運營基礎。文化陣地是文化傳播的主戰場,為在集中活動之外能夠繼續全面展示古老民間表演的風貌,進一步發揮傳統節日文化研究的民俗學價值,胡源鄉盤活利用集體資源,在胡村村老祠堂打造完成“張山寨七七會國家級非遺陳列館”,建築面積100余平方米,陳列十八羅漢、大刀、銅錢鞭、三十六行道具、各式旗幡等,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國遺“張山寨七七會”提供寶貴資料。同時,依託2022年縉雲縣省級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項目,對柘岙口村祠堂進行修繕提升,為“女子疊羅漢”項目的訓練表演提供場地支援。2022年胡源鄉獲評“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校地合作整合資源,激發傳承活力。現代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傳統文化邊緣化,年輕一代對非遺缺乏興趣和了解渠道,傳承面臨斷層。胡源鄉積極發揮現有傳承人引領帶動作用,會同鄉域內小學開設非遺傳承綜合實踐課程,組建國遺表演社團,設置“秧歌隊”“銅錢鞭”“大聯歡”“三十六行”等文藝表演項目以及“胡源羅漢”“廣播操”等體育表演項目。同時,積極組織開展“國遺”傳承小能手評比、藝術“2+1”匯演、“胡源民俗進校園”等活動,融藝術欣賞和親身表演為一體,激發小學生了解非遺、學習非遺、宣傳非遺的興趣與動力,實現活態發展。章村小學基於“張山寨七七會”首創自製竹木“炮樂”演奏節目《竹林聽風》獲得2022年浙江省中小學藝術表演類器樂一等獎。

  轉變思路創新載體,厚植發展動能。文化走進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造福人民群眾的重要途徑是資源轉化。胡源鄉堅持保留“張山寨七七會”傳統方式,創新探索“非遺+”發展模式,按照“浪漫胡源”定位,打造“非遺+紅綠融合”旅遊帶。積極拓展“祠堂+文化”,通過改造提升章村村章氏宗祠,打造完成紅粧婚嫁基地,並成為“縉雲戶外婚姻頒證基地”,2022年與嘉興市平湖市獨山港鎮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情有‘獨’鐘,‘源’來有你——‘山海之戀’宋婚巡遊”活動,2023年,來自上海、慈溪等地7對新人按照南宋結婚禮儀,在章氏宗祠完成集體婚禮儀式,有效提升鄉域知名度,同時在毛氏宗祠收納婚嫁、生産、生活相關藏品,建成民俗文化博物館,保留特有歷史文化記憶和地域特色。目前,通過發展紅粧婚嫁産業,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近10萬元,同時可為全鄉農文旅産業引流,形成良性互動。

  “張山寨七七會”是胡源鄉獨一無二的優質資源,下一步,胡源鄉將繼續深化生態産品價值轉化,立足特色、放大優勢,努力打造振興鄉村經濟的新亮點、新特色和新優勢。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通訊員 褚辰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