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縉雲 > 活動集萃 新聞詳情
跨越半個世紀的浪漫!縉雲4對金婚老人集體秀恩愛
發佈時間 | 2023-08-21 12:47:56    

   七夕,中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既有情侶們花前月下、新人步入婚姻,更有銀發夫妻用歲月見證愛情。

  世間最浪漫的事,莫過於白頭偕老。對於這樣的浪漫,那些攜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金婚夫妻體會最為深刻。

  在縉雲,就有許多的金婚老人,他們曾羞于説愛,卻用陪伴完成對彼此最長情的告白。

  數十載的風雨同舟,于他們而言,便是相濡以沫、相守一生。

  七夕節到來之際,記者採訪了縉雲四對金婚夫妻,聆聽他們的愛情故事,解鎖他們的“幸福密碼”和夫妻相處之道,同時也借此能給年輕人帶來更多關於生活、愛情和婚姻的啟示。

  幸福密碼:支援包容

  恩愛夫妻:胡開明102歲,楊杏菊94歲

  地點:胡源鄉胡源村

  婚齡:72年

  “娘家是方溪吳山,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雙雙去世,生活過得特別艱難,23歲時經人介紹,就嫁給了他。”回想當年,慈眉善目的楊杏菊,一開口便帶著笑。

  同樣,胡開明也是出身貧寒之家,小時候沒有讀過書,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14歲那年,他開始學串蓑衣手藝。後來,就是憑藉著這門手藝,讓一家度過艱苦的歲月。

  胡開明聰明能幹,楊杏菊勤儉持家,老兩口一方主外一方主內,不管是困難時期,還是後來的好日子,互相支援包容。膝下三兒二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兒孫滿堂,四代同堂。逢年過節,一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在漫長的歲月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他生氣時,我便多笑,這樣最多五分鐘就和好了。”説這話時,楊杏菊又笑了。

  胡開明還有一個愛好,便是唱山歌,“年輕時種地非常辛苦,我就邊幹活邊唱歌,用歌聲緩解疲勞。這些歌曲全靠鄉鄰間口口相傳,歌詞也全憑大腦記憶。”

  採訪現場,他還精神抖擻為我們唱起了《十勸後生》:一勸後生誠意生,私情條路切莫行。拈花惹草無好處,荒田出草缺人耕。二勸後生早入眠……

  幸福密碼:甘苦與共

  恩愛夫妻:陳獻法97歲,章子菊96歲

  地點:胡源鄉章村村

  婚齡:60年

  儘管夫妻倆都已年過九旬,但章子菊耳聰目明,思維清晰;老遊擊隊員陳獻法腰身挺直,步伐穩健。

  “當初見面時,我直截了當説家裏很窮,生活很苦。他説苦不怕,會拼命幹活,養活家裏人。簡單的一句話,我就認準了他。”回想過往,章子菊記憶猶新。

  陳獻法是幹農活的一把好手,無論是耕田還是插秧,樣樣不在話下,在生産隊裏掙著工分。章子菊則在家養育孩子,操持家務的同時,還養牛、養豬、養兔……硬是把日子過得紅火起來。

  日常生活中,大多是妻子説、丈夫聽,默默做,兩個人用各自的方式關心著對方,守護著家庭。

  甘苦與共,互相體諒,少生氣多擔當,平平淡淡才是福,這是陳獻法夫婦應對偶爾的矛盾和偶爾衝突時的方法。

  “我們結婚60年,從沒紅過臉,吵過架,有事好好商量,生活中似乎沒有可吵可鬧的事。”章子菊説,“艱苦的日子都已過去,現在每天都是享福的好日子!”

  勤勞的人閒不住,如今夫妻倆還能自己動手種菜、燒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幸福密碼:彼此信任

  恩愛夫妻:潛周金85歲,周土嬌81歲

  地點:溶江鄉洪坑橋村

  婚齡:61年

  “無意中只看過她一眼,便是往後余生柴米油鹽甜蜜的開端。也許,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緣分吧。”退休教師潛周金笑著回憶。

  1962年初,潛周金從浙江省地質隊下放回家鄉支援農村建設。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紀,父親問有沒有中意的女子,潛周金脫口而出:“周土嬌!”

  於是,父親很快就託人求婚,挺順利的,年底便完婚。

  組建家庭之初,生活極其貧困,夫妻二人很勤勞,雙雙參加生産隊勞動掙工分。

  1972年,潛周金成為溶溪小學教師,周土嬌則在溶溪小學食堂燒飯。兩人各自忙完工作之餘,共同分擔家裏的柴米油鹽、老人孩子、大事小事,從來不分你我,把家經營得妥妥貼貼。

  在家庭教育方面,夫妻倆觀念一致,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長,用言傳身教影響子女做個積極樂觀、正直善良的人,三個兒女組建的家庭同樣甜蜜和美。

  晚年的潛周金不打麻將、不玩撲克,靜心看書讀報。周土嬌則愛上鑼鼓和鼓板,時不時來上一段。沒事時,兩人在陽臺養養花,有時早晚還會一起出去散散步,日子過得簡單而充實。

  “組成一個家庭不容易,生活中互相體諒,工作中互相配合,有事商量著來,説開便都不是事。”夫妻倆的相處秘籍莫過於彼此信任,相互關懷。

  幸福密碼:相互理解

  恩愛夫妻:丁金滿89歲,丁必芬82歲

  地點:溶江鄉花樓山村

  婚齡:63年

  丁金滿年長丁必芬7歲,他倆是一家門進出的童年玩伴,更是一起長大的兄妹。

  丁必芬,出生在舒洪鎮的一個小山村,因為生母沒奶無法養活她,出生70天就抱到花樓山,喝著丁金滿母親的奶長大。全家人對她視如己出,丁必芬就沒再回生母家。

  一塊紅薯,半根玉米……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是兄長對小妹的關懷,也是小妹對兄長的惦念。

  1953年,丁金滿入伍當兵,這一走就是10年。期間經歷過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生死戰場,也經歷過作為炮兵方陣,1958年、1959連續兩年參加國慶閱兵儀式的心潮澎湃。

  10年間,丁金滿又添了一個弟弟。後來父親患病,讀了一年中學的丁必芬,毅然回家挑起生活的重擔。

  1960年,丁金滿利用回家探親的時間,與丁必芬結為夫妻,一直埋藏在這對“兄妹”心中的愛情種子,也在瞬間破土發芽。

  1963年丁金滿復員回家,過上平淡真實的生活。兩人先後生育兩女一兒,一家人其樂融融。

  攜手走過了大半輩子,日子雖然平淡,卻也幸福。可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丁必芬卻患上甲狀腺癌,先後做了4次手術,丁金滿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她,洗衣、做飯樣樣在行。

  丁金滿生性耿直,要求嚴格,丁必芬活潑外向,大大咧咧。“他發脾氣時,我不吭聲,等事過了我再説他,他便不吭聲了。”丁必芬看著身旁的老伴,兩人臉上洋溢起幸福和甜蜜的笑容。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共用聯盟(縉雲)鈄小亞 朱禮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