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澄懷初酒 > 新聞 新聞詳情
澄懷本酒:黃酒酒器與酒具的演變
發佈時間 | 2023-08-10 16:03:46    

   人類自從有了酒,便有了酒器、酒具。紹興的酒器、酒具既有國內酒器、酒具的共性,又有其自己的個性。北方古代的酒器、酒具以青銅器為主,紹興古代酒器、酒具以陶瓷器為主,並輔以青銅器和其他材料。因此紹興的酒器、酒具與紹興陶瓷業呈同步發展之勢;一部酒器、酒具的變遷史,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紹興的陶瓷發展史。而從這些陶瓷酒器、酒具千變萬化、款式繁多的造型和設計中,我們又可以窺見紹興古代的視覺藝術風貌和製作工藝水準,以及當時紹興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以下對紹興酒的酒器、酒具演變作一簡介。

  黑陶杯

  紹興最早的飲器是陶製品。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遺存中就有大量陶器,並有可作為酒具的杯、盃等。如良渚文化中發掘出來的黑陶杯,黑色薄胎,上端呈盅形,上沿外卷,下端高足,便是一種很好的酒器。20世紀70年代初紹興西施山遺址出土的柄形黑陶杯,有把手,工藝精細,可謂古越酒器中的傑出代表。

  印紋陶鴨形壺

  1978年,在紹興富盛鎮發掘出戰國時燒制印紋硬陶的龍窯,其中有許多酒具,以印紋陶鴨形壺為代表。該壺外形似鴨,扁長,呈灰褐色,器表印有花紋,故得名。1984年6 月在紹興附近的上虞樟塘鄉發掘了兩座商代龍窯。這是浙江最早的窯址,窯中也發現大量印紋硬陶片。

  原始瓷的盉、盅、樽

  紹興考古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龍窯中,出現了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同窯合燒現象,作為我國陶瓷業飛躍的一個標誌,紹興酒器、酒具從此由陶向瓷發展,並出現了盃、盅、樽等。1989年 10月紹興上灶鄉發現一批我國原始青瓷,其中就有盛酒器5件、飲酒器盅20余件。在紹興漓渚發掘的231座戰國墓中,原始瓷已佔40% ,其中的酒具用瓷土作胎,外施釉,胎質堅實,製作精美。這時的陶制印紋酒具依然很多,如甕、壇等,款式眾多,紋飾講究,而且紋飾與造型相當協調,體現了當時人很高的審美觀。

  圓形壺、鐘、耳杯

  秦漢時期,紹興的酒器、酒具有了較大的變化。這一時期我國的制陶技術進入新的階段,並出現了由越窯首創的成熟瓷。越窯是我國從東漢到宋一千多年中生産青瓷最著名的窯係。它生産的各種青瓷,包括酒具在內,曾長期稱冠全國,風行海外。此外,還出現了圓形雙耳壺、鐘、方形的陶鈁以及作為飲酒器的耳杯。耳杯呈橢圓形,兩側附耳,用黏土作胎,外施醬色釉,造型雅致,別具格調,端莊中顯生動,平實中有動感,為陶瓷史上的珍品。王羲之蘭亭聚會,曲水流觴所用的“觴”,就是這種耳杯。

  鳥形杯、扁壺、雞頭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紹興飲酒之風大盛,從而有力地促進了酒業生産,同時也促進了酒器、酒具的發展這時的耳杯已用瓷土作胎,外施青釉。造型跳躍飛動,更顯玲瓏精巧除耳杯外,還出現了一些造型考究、紋飾繁雜的新酒杯。

  1974年上虞百官出土的鳥形杯,以半圓形的杯體為腹,前貼鳥頭、雙翼和足,後裝一個上翹的鳥尾,鳥頭圓首尖喙,雙翅淩空展開,兩足收緊腹部,酷似一隻飛鳥,形象十分生動。扁壺和雞頭壺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早期的雞頭壺,壺的肩部一面貼雞頭,另一面貼雞尾,頭尾相對,生動活脫,但頭尾均實心。到東晉時壺身變大,前裝雞頭,中空,後安圓股形把手。在盤口上裝酒,從雞嘴中流出。造型生動活潑,也很實用。

  高足杯、執壺

  隋唐時飲酒之風更為盛行。中唐以後,越瓷生産進入高峰期。當時瓷器有“南青北白"之分。“南青”以越瓷為代表,越瓷釉層滋潤細膩,圖案豐富多彩,花紋裝飾豐富,線條纖細、流暢,造型精巧、優美。當時,紹興飲酒器主要是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帶柄小杯、曲腹圈足杯,以及造型別致的海棠杯。碗也是飲酒的主要用具。陸羽曾評越碗為天下第一。橙黃色的紹興酒,傾注在青綠晶瑩的酒杯中,色澤和諧,令人愉悅。

  此時的盛酒器主要為執壺,由雞頭壺演變而來。執壺上端為盤口,短頸 ,橢圓形腹,一旁貼六角形或圓筒形的嘴,另一旁置一把手。早期執壺以素面為主,後期飾以花卉或飛禽走獸。紹興上灶官山越窯出土的一件執壺,約可裝500毫升酒,造型考究,長流圓嘴;與嘴對稱有兩股泥條黏合的把手:肩兩旁貼雙耳,耳呈如意形,耳面劃有花朵紋;腹部用圖案組成4個圈,圈內又刻花,圈外綴小花朵並連紋飾帶;嘴下腹部刻有銘文14個字:“弟子魏仁皓舍入,觀音院常住使用。”可見,它是施主魏仁皓在官山窯定燒,專門送給觀音禪院的。

  瓜梭壺、提梁壺、玉壺春瓶、梅瓶、韓瓶

  宋元時期,紹興社會安定,曾一度作為南宋的臨時首都。紹興酒也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這時紹興的飲酒器主要是盞、把杯和碗;盛酒器各具色彩,除執壺外,著名的有瓜棱壺、獸流壺、提梁壺,還出現了玉壺春瓶.梅瓶、韓瓶等。其中玉壺春瓶最為常見;梅瓶造型較為優雅,它小口、短頸、深腹,實用性強,口部易於封閉;韓瓶狀如梅瓶,但更小,質地比較粗糙,為民間低檔酒瓶。

  酒壺、燙酒壺、燙酒杯、酒盅

  明清期間酒具多種多樣,造型更為精巧,品質更為髙貴。如執壺,造型秀麗,把髙流長,施釉潤澤,光可鑒人,紋飾五彩殯紛,釉色、紋飾豐富多彩。到了晚清、民國時期,盛酒器通稱酒壺,一般為四方形,外繪粉彩仕女圖。這一時期出現了燙酒壺和燙酒杯,這和紹

  興酒講究溫飲有關。一般燙酒壺呈八角形、六角形,也有圓形的。燙酒杯呈圓形,杯中置一小酒盅,杯內放入熱水,加蓋,把盅內酒燜熱。燙酒杯內的盅,容量較小,多用於大家閨秀,也可作室內擺沒。材質除瓷外,也有用紫砂製作的。

  錫制酒具

  明代開始,紹興出現了錫制酒具,至清末民初已較為普及。早在春秋時 ,紹興的冶錫技術就很發達。明時,錫箔業興起,不少生活用具也用錫制。錫制用具不透水,不受潮,易密封,可用作盛酒具,也可以作溫酒器。當時的錫制酒具有酒壺和燙酒壺,其造型有圓形的,也有四方形的。

  金銀制酒具

  金、銀制酒具起源較早,明時較為多見。常見的有圓形匣盅,內壁用銀 ,外包木層,涂上黑漆,浮 雕 “暗八仙”,一般10隻一套,放于木匣內,可作饋贈之用。

  景泰藍酒具

  景泰藍是在銅質器表涂上彩色琺瑯質,繪上花紋,花紋四週嵌以銅絲,考究的嵌金銀絲,再經高溫燒制而成。這一製品始於明景泰年間,當時只有藍色,故 名 “景泰藍”。原係宮廷用品,盛行于景泰、成化年間。紹興的景泰藍酒具很多,有酒壺、燙酒壺、燙酒杯、酒盅等,但多用於上流社會。紹興酒很早成為朝廷貢品,用這種酒具相配,也可謂“門當戶對”。

  角制酒具

  主要由犀牛角製成。這種酒器出現很早,當時叫“觥”。《詩 經 •豳風• 七月》中 有 “稱彼兕觥”,後來成了酒杯的代稱,成語有“觥籌交錯”,就 是説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十分熱鬧。犀牛角制酒器最多的是杯和盅。相傳用犀牛角做酒杯、酒盅,可以祛火消炎,降低血壓,還可防毒除害。因此 ,這種酒器尤受人喜愛。此外,還有羚羊角酒盅,虬角酒盅、酒杯,以及其他角制酒器。

  竹制酒具

  紹興、諸暨、新昌一帶山區盛産毛竹,於是有人就取粗大的毛竹老頭製成酒具。竹制酒具主要有圓形、扁形兩種,削磨精細,外刻花紋、鳥獸,大的可盛500毫升酒,小的也可放250毫升左右。此種酒具粗野中見細巧,就地取材,頗具山野之味。

  爨筒

  紹興一帶酒店有一種用錫或白鐵皮製成的溫酒器,叫 做 “爨筒”。岡筒形,上端大口,腹部稍收斂,也有的上下一般圓,平底,上端口外裝一環形扣,以扣住熱水器。爨筒小的可放500毫升酒,大的能盛2500毫升酒 ,天冷時作燙酒器用。俗話説"跑過三山六碼頭,喝過爨筒熱老酒”,即是指這種“爨筒”。這是紹興特有的溫酒器,樸素實用,至今仍有使用。

  紹興既有酒都之名,與之配套的酒器、酒具品種繁多自在情理之中。而其用料之講究、工藝之精緻,更令人把玩無窮。自越以來,可謂代有精品,盛傳不絕。酒器、酒具雖小,然其豐富的造型和多變的紋飾,不但反映了紹興各個時代的民俗特色,更是當時手工業和工業技術水準的綜合體現 ,反映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是一種集生活實用和藝術賞玩于一體的工藝精品。

來源:搜狐號    | 撰稿:澄懷本味道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