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金華 新聞詳情 A- A+
楊絳姐姐嫁到金華名門望族 合影留下她16歲影像
發佈時間:2016-05-27 20:14:56    

  資料圖

  5月25日淩晨,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歲。她是錢鐘書夫人,是文學、翻譯大家,是上世紀知識分子風華年代的親歷者。

  先生逝世引起無數人緬懷,她的家世和學養也成了眾人熱議的話題。

  作者從浙師大人文學院中國史碩士生導師、“何氏三傑”研究專家龔劍鋒了解到,楊絳有位姐姐嫁給了金華人。而且這個金華人可不簡單,也是名門望族,他就是金華“何氏三傑”中的何德奎。

  “何德奎先生珍藏的一張訂婚大合影中,還出現了楊絳的身影,那時候楊絳(原名楊季康)還是個16歲的小姑娘,非常可愛。”龔劍鋒教授給作者提供了一份影像資料,一張泛黃照片高清掃描圖。

  作為“何氏三傑”研究專家,龔劍鋒手中擁有這份資料已經幾十年,這一次是首次披露。

  珍貴大合影,一排最右邊就是16歲的楊絳。

  16歲楊絳參加姐姐婚禮,時髦又可愛

  龔劍鋒提供的高清照片掃描圖有正反兩面。照片紙張都已經泛黃。

  這張照片是何德奎先生珍藏的。拍攝時間是在1927年春天。

  當時何德奎先生31歲,楊絳的姐姐楊閏康22歲,兩人在蘇州舉行訂婚儀式。

  兩家人的親戚朋友十七八人聚在一起,在蘇州廟堂巷岳家花園拍了一張大合照。

  坐在最中間的就是兩位新人何德奎和楊閏康。

  “照片第一排最右邊的就是楊絳,是不是非常優雅可愛?” 龔劍鋒説,1927年楊絳還是16歲的小女孩,參加姐姐的訂婚禮,梳著齊耳短髮,帶著珍珠項鍊,又優雅又時髦,一副大家閨秀的樣子。

  楊絳後來有沒有去過姐夫的老家金華不得而知。不過這一次訂婚典禮上,楊絳是見過金華的親戚的。後來在一次接受媒體作者採訪時,楊絳還開心回憶,自己的姐姐就嫁到了浙江金華。“我記得你們那裏管一個人説很壞,就是他很‘xie’,是嗎?” 她説,自己見過姐姐的婆婆一面,所以記得這一發音。

  資料圖

  這一家子有多少社會名流

  楊絳家在當時是無錫的名門望族,而楊絳的姐夫何德奎家,也都不是等閒之輩,所以這註定不是一場普通的婚禮。

  那場婚禮都有哪些人出席呢?這從照片的背面就可以找到答案。

  龔劍鋒説,這張大合影拍攝後過了半個世紀,也就是1977年的10月9日下午,那時何德奎先生已經82歲,在上海市淮海中路475號87室的寓所裏,他又拿出這張珍藏了50年的照片,看著看著拿起筆,在照片背後的對應位置,把所有人的姓名、身份等都一一題寫上去。寫得真是非常認真。

  可以看到,照片一排左起第四位就是楊絳的父親、何德奎的岳父楊蔭杭。他是一位法學家,辛亥革命後,經“狀元實業家”張謇推薦,曾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長。楊蔭杭也被張騫稱為“江南才子”。

  照片上排右起第四位是楊絳的姑姑、楊蔭杭之妹楊蔭榆,是近代中國的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不過她在大陸的歷史敘事中,名聲不大好,魯迅雜文《記念劉和珍君》抨擊的“廣有羽翼的校長”,就是楊蔭榆。

  坐在楊蔭杭右手邊的就是何德奎的堂叔何炳松,“何氏三傑”之一,是與梁啟超齊名的“中國新史學派奠基人”,抗日戰爭時期任暨南大學校長十年,被譽為“最富民族氣節的民主治校的教育家”。

  照片中還可以看到時任江蘇省高等法院長、後來任浙江省高等法院檢察長等人。社會名流濟濟一堂。

  金華“何氏三傑”

  説起“何氏三傑”,何炳松、何炳棣、何德奎,金華人都不陌生了。

  在金華市區東市街66號有“何氏三傑陳列館”,不久前金華五百灘公園名人雕塑群落成,也有“何氏三傑”。

  他們是南宋理學家何基後裔,世居金華羅店鎮後溪河村,在我國近現代教育、史學、經濟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浙師大人文學院歷史系碩導龔劍鋒將三人概括為“文化巨人何炳松、史學名家何炳棣、愛國市長何德奎”。

  大合影仲介紹了文化巨人何炳松。

  何炳棣是著名歷史學家,在中國文明起源、明清社會流動、北魏洛陽城,尤其是孫子、老子的考證上取得突破性成就。歷任全美華人協會第一副會長,美國亞洲學會會長,美國藝文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重點來説説楊絳的這位姐夫何德奎。

  何德奎,字中流,是前面兩位的堂侄。1917年以教育部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公費赴美國留學,1921年獲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他也是中國最早的留洋MBA之一,其後繼續在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被選為哈佛大學中國同學會會長。

  何德奎有個特殊身份——公共租界工部局首任“華人總辦”。他認為應利用這個機會儘量為中國人爭權益、為公眾服務。他在工部局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力爭華人教育自主權,最終英國總辦同意增設華人教育處,為廣大上海市民子女提供了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

  1937年8月13日,凇滬抗戰失敗後,何德奎掩護國民黨軍隊謝晉元團殘部撤退入上海公共租界,他們被軟禁在一所工部局小學裏,由外籍士兵看守。“他組織許多群眾團體帶上平民服裝,輪流去慰問官兵,悄悄把帶去的便裝讓事先商量好的士兵換上,再讓士兵混在人群中跟出。”龔劍鋒指出,何德奎利用“華總辦”身份,使得不少抗日將士成功獲救,維護了國人利益。

  抗戰勝利後何德奎任上海市副市長。上海灘地痞流氓都是他管的,可以説,他就是“上海灘的大王”。

  1949年辭職後,何德奎先後赴香港、巴西、美國、加拿大,並在教育界任職,還考察各地的經濟、教育狀況。1958年回香港擔任蘇浙公學首任校長,一年後辭去校長職位,專門研究香港的地質及金剛石礦、黃金礦等。1974年,何德奎在周恩來總理的函召下,從香港回到上海。

  (責任編輯:楊雲寒 實習生 顧遠)

來源: 浙江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責編:顧遠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