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金華 新聞詳情 A- A+
義烏富家女放棄千萬家業 貼錢辦育智班14年
發佈時間:2016-03-25 23:56:43    

義烏富家女放棄千萬家業 貼錢辦育智班14年(圖)

資料圖

義烏富家女放棄千萬家業 貼錢辦育智班14年(圖)

資料圖

  這裡,是義烏市殘聯育智教育中心。

       雖然教室整潔明亮,老師微笑迎人,可看著一個個特殊的孩子踉蹌學步、咿呀學語,我還是忍不住問了周曉麗一個問題:這14年,你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周曉麗,1979年出生,義烏市殘聯育智教育中心的負責人。她的父母家産千萬,她卻選擇拋開生意不做,賣掉機器,把廠房騰出來辦了很難賺錢的腦癱康復和育智教育中心。

  對我的問題,她的回答是:“經常會問自己,如果我不做了,這些孩子會怎麼樣?想著想著就哭了,不敢繼續想下去……”

  19歲帶弟弟四處求醫的經歷

  讓她放棄生意,開辦教育中心

  “是不是覺得很壓抑?”走進一樓的“育智班”教室沒幾分鐘,周曉麗輕聲問我。

  “這很正常的,很多人剛進來都有類似的感覺。”她接著説。

  前不久,幾位做公益的藝術老師來給孩子培訓節目,非常不習慣,“一個簡單動作,要教幾十甚至上百回,孩子還不一定能完成。”

  而她自己,在這樣的環境裏一待14年,説沒有負能量,那是不可能的。

  可她還要辦這個中心,起因,是她的親弟弟。

  這並不是一個秘密——周曉麗的父母是成功的商人,積累了上千萬元的資産。中心所在的大院,就是周曉麗父親原本的廠房。

  18年前,周曉麗的弟弟出生了,一家人欣喜過後卻是巨大的震驚——孩子被確診為腦癱。

  1997年,19歲的周曉麗高中畢業,開始帶著幼小的弟弟全國各地去求醫問診。在石家莊,他們找到了當地治療腦癱的專家馬飛。

  為了幫助弟弟更快恢復,周曉麗開始自學腦癱康復知識,輔助醫生治療。經過漫長的治療過程,弟弟終於有了好轉,能夠站立、行走。而周曉麗和馬飛也因此結緣,成為夫妻。

  在那段時間,她在醫院看到了數百個和弟弟一樣的孩子,還有同樣心急如焚痛苦不堪的家長。那一刻,周曉麗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回義烏後,她堅持辦起了這個中心,14年間,再苦再難,也咬牙堅持。

  因為親身經歷過,周曉麗和丈夫才更懂孩子,更理解家屬。“每個孩子,都像我們的親弟弟。”她説。

  也曾崩潰大哭:我不幹了

  最後又咬牙繼續堅持

  然而,開辦腦癱康復和育智教育中心這條路,並不好走。

  一方面,是面對重症孩子的無力感。

  “幾天幾月甚至幾年看不到孩子好轉的變化,會讓人感覺沒有希望,負能量越積越多。”一位特教老師這樣告訴我,沒有強大的內心,真的很難支撐。

  另一方面,是來自社會人士的誤解、偏見甚至歧視。

  這一點,最讓周曉麗壓抑。

  父母經商辦廠,周曉麗家的條件不錯,可與一些做生意的同學年收入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相比,她所做的事連房子的租金都賺不出來,“如果不是自家的房子,根本辦不下去。”

  “經常有親戚來説,你怎麼會做這種事?還有同學來找我説,不要幹了,一起做生意吧。”

  很長一段時間裏,她的精神狀態很不好。閒下來時問自己是不是要一直這樣做下去,想著想著就大哭;晚上躺在床上,她和丈夫聊著聊著,又會哭起來,“我不幹了!”

  可是,第二天來到這裡,看著孩子的微笑,她又放不下了。“我不做了,孩子回家以後怎麼辦?”

  她就一邊這麼哭著,一邊堅持了14年。

  孩子們將來出路在何方

  這是她最苦惱的問題

  “我已經停不下來,可以賠上房子,可以不做生意,但是特殊孩子們不能沒有學校。”周曉麗説。

  周曉麗説,目前中心的運營模式,康復部治療收費,益智學校的教育基本免費,每個月義烏市殘聯跟義烏市教育局會各給一筆補助;她一直堅持不向社會愛心人士要一分愛心款,政府部門每一筆補助的用途也都有據可查。

  她苦惱的,是教師的流動,和孩子們將來的出路。

  “特教老師是半公益性質的崗位,幹得很辛苦收入卻不高。”周曉麗説,很多人幹幾天就走了。

  還有孩子們。她曾嘗試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技術活,“結果都不理想。”周曉麗説,這些特殊孩子,很大一部分會無法較好康復,長大後也無法和普通人一樣走上社會,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更多關注。

  採訪最後,周曉麗笑著説,現在她已經有了一個克服負能量的辦法:“放學後,帶女兒去培訓班,看著她跟同學一起彈琴、唱歌,這樣第二天又能精神飽滿投入工作。”

  周曉麗説,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但她會盡力讓這所“學校”辦下去,讓更多特殊孩子能更有尊嚴地活著。

  採訪中,周曉麗拿出一封從台州溫嶺寄來的信。寫信的孩子,叫小高(化名)。

  “我收治過1000多個孩子,小高是第一個從康復部走出去的孩子。”她微笑著説。

  2003年夏天,周曉麗和丈夫馬飛剛剛起步,小高和父母就找到了這裡,“那年他8歲,已經過了最佳治療期。”

  那也要治。那段日子,對小高、對他的父母,對周曉麗和馬飛來説,記憶深刻。

  周曉麗給我念小高寫來的信:

  “手掌無法翻轉,醫生用蠻力強行讓我的手掌轉過來。為了讓我僵硬的腿能放鬆行走,醫生用手把我的腿拉開……做完這些每天我還要深蹲,鍛鍊一個人走路,剛開始的時候每天都會摔倒無數次。……在痛苦的訓練背後,收穫的是希望……看到自己能站直了,能慢慢扶墻走了,再到後來能放手獨立行走了,手沒有那麼僵硬了,這種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比的。……”

  “去年小高考高中,差幾分沒進重點,他還被媽媽説了幾句。”周曉麗跟我閒聊,難得的放鬆。

   (責任編輯:實習生 顧遠)

來源: 錢報網    | 作者:佚名    | 責編:顧遠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