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海寧市丁橋鎮萬新村,一個佔地85畝的共富大棚內已經碩果纍纍。“從來沒想過,一輩子種田,現在成了‘股民’,不用做啥也能拿分紅!”望著大棚內的豐收景象,77歲的低收入農戶封老伯十分感慨。
這個共富大棚是專門為丁橋鎮249戶低收入農戶設置的。根據家庭情況,封老伯家只需一次性入股4萬元,每年就能拿到4000元的分紅。説起這入股的股金,封老伯感激地説:“還是鄉賢給墊上的。家裏沒啥勞力,孫女剛工作,攢夠錢,我們自己肯定要繼續投。”
去年以來,海寧深入實施“10萬農民變股民”專項行動,聚焦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目標,充分激活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閒置農房等資源資産,通過農民資金、土地、農房入股等增收模式,鍛造“先富帶後富”的共富鏈條,拓寬“單元變多元”的共富路徑,撬動“資源變資産”的共富杠桿。
在海寧市海昌街道利民三里小區,村民老李也有了新期盼,“2018年前,我們利民村還是個窮村,大多數人靠務農、打工掙錢。誰能想到,現在我家6間房被一家企業租去做了人才公寓。租金加上我在家做些管理的活,一年就有5萬多元收入。”
更讓老李驕傲的是,他們這裡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人才公寓片區。道路是柏油的,有專門物業、停車位,家家戶戶有小花園,今年小區路燈換新的了,又裝了監控,配套的運動步道也在建設中。“我家有個租客原來在杭州工作,他常説這裡環境好,還讓我幫他朋友介紹小區裏的空房間。”提到這些,老李激動地有些停不下來。
“順應發展需要,2018年村裏進行整村徵遷。新村點正好緊鄰海寧泛半導體産業園、上海漕河涇開發區海寧分區,企業人才外溢,租房需求很大。”在利民村黨委書記薛群明眼中,他們是趕上了發展好時候。薛群明説,為規避價格戰、提升區域整體形象,去年他們創新實施了鄉村人才公寓項目,投入2000余萬元,新增機動車停車位700余個,建設戶戶通達的柏油馬路,全面開展新村點綠化、亮化、安防等工程建設。目前,帶動全村八成以上農戶(其中低收入農戶全覆蓋)推出人才公寓2200余套,戶年均增收4.7萬元。
隨著農業標準廠房、共富工場、共富菜園、閒置農房激活工程、“千宿計劃”等的大力推行,海寧低收入農戶共同富裕扶持方案、農業標準廠房項目實施細則、全域旅遊高品質發展扶持政策等相關配套政策也陸續推出。今年,海寧“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項目又被列入首批省共同富裕堵點難點“揭榜挂帥”項目。
來自海寧市共富辦的數據顯示,農民資金、土地、農房入股方面,海寧正走出穩健步伐。當前,海寧已經謀劃、啟動農業標準廠房項目36個,低收入農戶入資參與覆蓋率達90.49%,其中馬橋街道低收入農戶農業標準廠房等29個項目已完成入股。海寧全市組建土地專業合作社19家,入股農戶數3260戶,其中共富菜園實現12個鎮(街道)全覆蓋,結對低收入農戶663戶。去年海寧新增閒置農房盤活10376戶,今年上半年又新增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盤活利用893宗。
海寧全力推進“10萬農民變股民”專項行動以來,成效逐步顯現。今年上半年,海寧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0125元,收入絕對值列嘉興第一;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34:1。
實現共同富裕,持續做好“擴中”“提低”這一環很關鍵。海寧市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全力推進“10萬農民變股民”專項行動,海寧的目標是,到2025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4萬元,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2萬元,低收入農戶與農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9以內。
(原文標題:先富帶後富 單元變多元 資源變資産 海寧“10萬農民變股民”走好共富路)
來源:嘉興日報 | 撰稿:記者 楊 茜 通訊員 褚曉東 孫翠翠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